改变的艰难其实并不完全纠集于资源的匮乏,难以改变或者拒绝改变的主要障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作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基础和手段,互联网其实还给了我们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假如我们还坚持用守旧来替代传承,用修补来表现弘扬,用时髦来说明创新,用停留来解释奔跑,那么无论如何,我们将无法从互联网推动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化中,获得有助于自身成长和良性发展的显著好处。
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为了更好的存在,我们选择了改变;在这个竞合交替的时代,为了最好的选择,我们改变着存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应该就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一个简明可循的规律发现,就是任何与众不同的成功可能,只有在变化而非静止中产生,而可能性实现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像和梦想。年轻人的梦想是伟大而宝贵的,你们身处这样的时代,进入一个正在改变中的学院,拥有青葱岁月和如歌年华,除了“幸运”这个词,我不知道还能用其他什么恰当的形容,来表达我对你们的祝福,全体教师员工对你们的祝福,学院和学校对你们由衷的祝福!我们同时希望,你们的幸运也会给我们学院带来光彩和幸运!
历史总是在重复着一些简单而重要的真理启迪,来体现她对于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多少人感动于宏大叙事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中,与西南联大有关的“再苦不能苦教育”的一个故事:当年国破家亡、银两紧缺之际,国民政府拨出专款,派出一名将军一支队伍,沿途护送照顾数百名学生和教授,从长沙经广西绕道越南去云南。山高路险,官兵们一路上好生伺候,地方政府照会各方关照支持,百姓们找出吃喝热情赠送,土豪土匪们自觉响应绿灯放行,这支被视为国家精华民族命根的队伍到达昆明时,万人空巷,夹道鼓掌,地方上举行盛大仪式,隆重欢迎!
这期间,复旦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数百名师生向内陆迁徙,西上庐山,再迁重庆,最后落脚北碚夏坝。留沪学生则在李登辉校长带领下,成立上海补习部,遵循“三不主义”,支撑学校在险恶环境下坚贞不屈,坚持办学。
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文化图谱中,历来有着全民同心、上下一致重视教育作用、教育力量的基因:国家灭亡了可以复兴,教育如果丧失,文化就断了根,文化断了根,民族就会彻底消亡!抗战八年间,一大批如雷贯耳的著名教授在西南联大执教,其中有: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梅贻琦,张伯苓,冯至等。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抗敌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今天,国家富了,条件好了,但我们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任何时候都要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
经历过那场战争淬炼和洗礼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就是:对教育怀有敬畏之心,对学生怀有敬爱之心,对老师员工怀有敬重之心。今天凡是能够出席会议的学院人员,全都来到了会场。学院一年召开的各种会议不计其数,但是一个从未约定的想法,是认为欢迎新生到校的大会,最为重要;一个毋需统一的共识,是学院第一位的国家任务,是培养人才;一个不容置疑的重心,是学院最主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
季羡林先生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责任和目标。今后你们能够传承开创,担当重任,为民造福,为国贡献,那么,学院今天所有的忙碌,才是必要的;学院现在一切的作为,才是有价值的。而因为即将在这里必然展开的重要生命历程,我相信,每一位入院的学生——
你们的人生意义,一定会拥有成功启航;
你们的人生追求,一定能做到不同凡响!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