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大型会战,鲜为人知的白刃厮杀,不忍目睹的屠城血证,振奋人心的胜利时刻……历史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解锁未曾谋面的珍贵胶片,再现烽火硝烟的真实过往,将观众带回70多年前那空前壮烈的抗日战场。该片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推出,即将于9月18日公映。总导演黎涛透露,影片的每一秒都是真实的历史画面,全面展现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史。
八成画面今年才公开解密
作为一部全面回望14年抗战历史的官方影像,《燃烧的影像》所有画面均来自历史现场,没有任何现在时态的采访、模拟再现,完全采用当年的真实素材。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开端的“九一八事变”,到震惊全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再到振奋人心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全景式地再现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
黑白的影片,沉重的历史,抗战英雄的牺牲、无辜同胞的遇害,影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真实的抗战史,那些记录战争的真实画面,虽然无声却撼动人心。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看片中,负责影片技术修复工作的王峥忍不住掉下泪来。“看到很多全民抗战的画面,如修滇缅公路的场景,就像修万里长城一样,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藏有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纪录电影,涉及到抗战时期的各个方面,素材十分丰富。“这些纪录片的来源不一样,有国民党部队拍的,有共产党部队拍的,有日本随军记者拍的,也有东北伪满政府拍的,也有地方军阀、商会拍的,还有英国人和美国人拍的,抗战期间所有人拍的纪录片全有。”电影资料馆馆藏库负责人左英说,其中有些纪录片是从日本、美国买回来的。
这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将馆藏资料制作成纪录片面向社会公映。左英透露,片中八成以上的画面,直到今年才公开解密。“以前我都没有机会看到这些纪录片,我们也都是第一次看到,看到这些画面很震撼。”左英感慨,真实的历史远比之前曝光的要复杂得多。
修复18万帧画面累病三人
《燃烧的影像》时长95分钟,是由284部历史纪录片中精选出的133000余帧画面构成。由于这些老纪录片的胶片已历经70余载,画面损伤严重,出品方还对其中的180000帧素材进行了修复。像这样集中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片子进行修复,电影资料馆之前也没有先例。整个主创团队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才最终完成这部独特的纪录片。
这批纪录片一直保存在电影资料馆,此次也全部调出来,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整理考据。“这些纪录片使用的胶片不一样,品质参差不齐。有的纪录片在当年战乱中到处颠簸,胶片损坏很严重,都粘成一块。有的纪录片保存得好一点,像英美片子的胶片要好很多。”左英说,从各种胶片中剪辑出一部影片,联结起来,让观众还能够接受,难度挺大。
根据全面反映抗战史的设想,总导演黎涛决定从500余部纪录片中选择284部影片,再从这批影片中精选画面联结而成。“先把拷贝做物理清洁,再做数字扫描,然后导演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画面,再对画面进行修复。”王峥说,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同时还要精心保护拷贝,用完了也还是文物。
从事修复工作的团队大多是80后、90后年轻人,十余人连续几个月都没休过假。最后两个月常常忙到夜里两三点,甚至熬通宵,直到上个月才结束工作。“我们全力配合导演,他要什么画面,我们就要马上修复出来,连续熬夜也病倒了三个人。”王峥说,实际上修复的画面要超过18万帧,供导演有所选择。黎涛也动情地说,一个做后期剪辑的小伙刚结婚两个月,为了赶片子基本上都没怎么回家。
立体多角度呈现抗战事件
在《燃烧的影像》策划制作过程中,文案工作组和导演团队坚持“让画面说话,用史实发言”。为确保影片文案解说的真实详尽,主创团队专门聘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作为顾问。“有的纪录片没有片头片尾,都需要专家来考证清楚。”黎涛说,采用画面要确保纪录片的准确性。
黎涛坦率地说,影片试图把14年抗战的重大事件展现出来,还希望多角度立体展现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展现南京保卫战的画面,既有从国民党的视角拍摄的纪录画面,也有日军进入南京城拍摄的画面,用不同的视角展现同一个历史事件。又如台儿庄战役之前很少见到纪录画面,其实国民党、日军和英美全都拍有纪录片,视角也不一样。
片中既表现了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也表现了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战,还展现了一些不太为人知的事件和人物。像长沙会战中的指挥官薛岳,此次在画面中就有体现。像抗战中很多空战的画面,也得到呈现,用黎涛的话说,画面品质很高,空战有战争大片的感觉。黎涛还特意选择了抗战中一些普通中国人的画面,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
“我想让这部纪录片成为一个电影,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专题片,有故事结构在里面,能让观众坐下来看完。”黎涛说,每个中国人都该拿出一点时间来看看这部片子,了解全民抗战的历史。让他遗憾的是,限于影片篇幅,很多想表现的镜头、故事太多,没有能够剪辑进去。(记者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