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中國傳媒大學樊攀、劉曉曦同學的論文《概念隱喻視角下國際政治事件的網絡新聞標題》獲得二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中文摘要】“概念隱喻是從一般日常生活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它本身不是直接的語言表達式,它在深層次制約著語言表達,並且它具有系統性。”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從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三方面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人民網從2012年4月10日以來關於“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進行了分析。最終發現概念隱喻在人民網對“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中出現較少的現實狀況,但是概念隱喻能夠更好體現出新聞標題的功能,能總結出新聞中的觀點、表達出立場、吸引住讀者。同時,筆者還統計和整合了各種類型概念隱喻在對“黃岩島爭議”報道的網絡新聞標題中的具體使用。
【關鍵詞】概念隱喻 黃岩島爭議 新聞標題 人民網
一、 緒論
(一) 相關定義的界定
1. 隱喻的概念
公元前300年,亞裡士多德在《詩學》中就闡述了“隱喻是用一個陌生的名詞替換,或者以屬代種,或者以種代屬,或者以種代種,或者通過類推,即比較”,換句話說,在亞裡士多德看來,隱喻是一種意義的轉換形式,但是他僅僅將隱喻停留在名詞的層次。
而在中國,1932年,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指出隱喻是“譬喻”的一個下位類型,和明喻相比,“隱喻是比明喻更進一層的譬喻”,“明喻是‘甲如同乙’,是相類的關系,而隱喻是‘甲就是乙’,是相合的關系”[1]。
在《現代漢語詞典》[2]中,對“隱喻”一詞的定義是:比喻的一種,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詞,而用“是”、“成”、“就是”、“成為”、“變為”等詞,把事物比擬成和它有相似關系的另一事物。
上述幾種對隱喻的定義將隱喻看作是一種修辭活動,屬於傳統隱喻理論的觀點。而從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之后,隱喻研究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從認知的層面來關注和研究隱喻。他們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中,而且還在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的”[3]。同時,他們通過對具體語料的分析和歸納也指出我們的概念系統是隱喻性的,因此我們日常的思維、經驗和形式也是隱喻的,所以,隱喻在很多情況下就是一種思維、經驗和行為的方式。“概念隱喻可以對方位隱喻、本體隱喻結構隱喻這些長歸因於給出很好的解釋”[4]。因此,本為就在概念隱喻的基礎上展開研究與討論。
2. 概念隱喻理論
萊考夫和約翰遜的觀點在上文中已經談及,在此不必贅述,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概念隱喻是從一般日常生活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它本身不是直接的語言表達是,它在深層次制約著語言表達,並且它具有系統性”[5]。
概念隱喻可以分為三類: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方位隱喻是指同一概念系統的內部,參照生活中的方位組織而成。“大部分的方位隱喻和空間方位相關,人們正是從自身的空間感知能力中得到的概念來理解個感覺抽象的概念。”[6]本體隱喻是用實體或具體事物來喻指行為、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的隱喻。我們將抽象的經驗看作是一種有形的實體,就可以對經驗進行指認、范疇化、類型化、量化。結構隱喻是用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兩個概念的構成成份存在著有規律的對應關系。近年來很多認知學家對隱喻進行了細致地研究,Ungerer和Schmid歸納了眾學者討論的例子:
3. 網絡新聞標題
在《新聞傳播百科全書》中,新聞標題被定義為“通常位於新聞正文之前,用以揭示、評價、概括、表現新聞內容的一段最簡短的文字。所用字號大於正文,通常作為整篇新聞的代稱”。而在《新聞採寫編評》中新聞標題指的又是“新聞的題目,它高度概括新聞的基本內容(事實與思想),用以吸引受眾、影響受眾、幫助受眾和方便受眾閱讀、理解新聞,被稱為‘報紙的眼睛’”。總結一下,可以得出新聞標題的特征最主要功能的便是概括新聞與吸引受眾。
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網絡中充斥著大量龐雜的訊息。為了從冗雜的新聞信息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多的點擊量,標題便成為關鍵。因此,網絡新聞的標題不論對於傳播者還是受眾都相當重要。
(二) 研究意義
上世紀90年代以前,菲律賓一度表示黃岩島不屬於菲政府領導范圍內。但是,1997年,菲律賓未經中國允許,擅自將中國科考隊在黃岩島附近海域投放的‘男孩科學考察’石碑拆除,正式表明覬覦黃岩島的野心。之后,菲政府在黃岩島事件上小動作不斷,不斷挑起事端,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12年4月10日,菲武裝軍警襲擾在黃岩島正常作業的中國漁船和漁民,與前往救助的中國海監漁政船發生對峙,一時間,南海形勢劍拔弩張。
黃岩島問題關乎我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國內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必然會強調和申明中方立場,這種觀點肯定會在對黃岩島的報道中有所體現。相反,結合概念隱喻的理論,我們也可以得出從標題中能夠看出中國媒體對黃岩島事件的態度和立場。
人民網是以《人民日報》為依托的網絡信息平台,一定程度上也在發出國家的聲音,對於國際性的政治新聞尤甚,其代表性會更強。作為網絡政治新聞的重要消息來源,人民網的新聞在網絡新聞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所以,筆者選擇人民網對黃岩島事件的報道進行分析。
作為新聞“眼睛”的標題,具有吸引讀者,增強新聞傳播的表達效果,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的作用,很多編輯對此都煞費苦心。
而於海波在其碩士論文《新聞標題中隱喻的認知研究》中指出,新聞標題中隱喻的功能具有提供語言認知新角度,社會文化的反應功能和傳播功能等。因此,對人民網新聞標題的探討就能夠幫助從標題中獲得一些認知的新視角,了解其傳播意圖等。
本文在對人民網網絡新聞標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究在此事件的報道中新聞標題隱喻的內在特點,探究新聞標題隱喻對受眾認知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新聞標題的寫作工作。
(三) 文獻回顧
現代隱喻理論的誕生事件並不長久,但是卻已經碩果累累。對於用隱喻理論來分析新聞標題也有不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針對某一領域報道的新聞標題的隱喻進行研究,如浙江大學博士吳恩鋒的《基於經濟報道標題語料庫的概念隱喻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董方鋒的《中國媒體體育報道中的戰爭研究》,這類研究均是通過對該領域新聞標題的研究,或是採用概念隱喻理論框架,或是整合多視角進行研究,從而分析隱喻的特點,解釋其產生的原因。
二是中英文報紙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對比研究。如國防科技大學的甘智敏在《中美經濟新聞標題中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中,探討了中美經濟新聞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是對新聞標題中的隱喻思維進行解讀。如同濟大學的柏樺在《新聞標題的隱喻分析》中,就闡述了新聞標題中隱喻的特點與認知價值。吉林大學的李紫菡的《漢語報刊新聞標題的隱喻研究》又是從共現語素和高頻詞類分析,對新聞標題隱喻進行了分類和統計。
綜合上述研究,筆者發現目前從概念隱喻視角對互聯網新聞標題的研究還不多,更不用提對專門的國際政治事件的研究,而專門對於人民網進行的新聞標題研究也很少,對於近期發生的“黃岩島事件”,由於是涉及我國領土的國際性政治事件,媒體在報道的時候既要明確觀點,又應盡量謹慎和客觀,概念隱喻在這類新聞事件報道標題中的使用能較好平衡立場和客觀性兩者間的關系。所以,筆者對這一新領域進行一些探索。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筆者運用百度新聞高級搜索,在關鍵詞一欄輸入“黃岩島”,時間從2012年4月10日到2012年5月30日,新聞來源為人民網,最終得到1940篇文章。排除相同文章,最終得到新聞標題651條,之后對不是關於“黃岩島爭議”的新聞報道進行篩除,最終得到關於黃岩島報道的新聞標題語料580條。之后找出含有隱喻的新聞標題語料130條,佔語料總數的22.41%。而這130條新聞標題語料成為之后的研究對象,下文所稱的新聞標題語料也指的是這130條標題。
(二) 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本文首先採用數據統計的方法,對關於黃岩島事件報道的新聞標題語料進行定量統計,然后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對新聞標題語料做出定性分析,找出蘊藏在其中的內在特征。
同時,由於本次論文涉及部分語言學的研究,所以會使用到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方法。先對新聞標題中的隱喻現象進行恰當的描寫,然后再運用概念隱喻的理論進行合理解釋。
三、 “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概念隱喻分析
結合前文所述,我們將用概念隱喻的理論來對人民網一個多月來對黃岩島爭議的新聞報道標題進行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的分析,並作語義分析和認知分析。
(一) “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方位隱喻分析
筆者在本節將重點探討“上”、“下”方位隱喻在新聞標題中的運用。萊考夫和約翰遜總結出了關於“上/下”方位隱喻的10中映射類型:
① 高興是上,悲傷是下﹔
② 清醒是上,不清醒是下﹔
③ 健康和生命是上,疾病和死亡是下﹔
④ 掌握控制權和有力量是上,受控制和受力是下﹔
⑤ 更多是上,更少是下﹔
⑥ 可見的未來事件是上,不可見的未來事件是下﹔
⑦ 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
⑧ 好是上,壞是下﹔
⑨ 道德是上,墮落是下﹔
⑩ 理性是上,感性是下。
“現代語言學認為,任何一個動詞的意義可以分析為一組語義特征,形成一個特征的集合。這個特征集中含有一個方位方面的‘上’或‘下’意義(靜態)作為語義特征,或是含有一個趨向方面的‘上’或‘下’的意義(動態)作為語義特征,這樣的動詞就是上下義動詞。”[ ]同理,名詞中也會有上下義,這裡就不在贅述。
1. “上/下”直接出現於方位隱喻標題中的分析
根據在人民網搜索出的關於黃岩島爭議的真實語料,查找出帶有“上”和“下”的隱喻標題。筆者排除了諸如“海上自衛隊”、“在……上”“登上”“踏上”等方位隱喻性比較弱的新聞標題,留下方位隱喻性較強的標題。
經統計,“上”直接在方位隱喻新聞標題語料出現了4次,沒有直接出現“下”的新聞標題。其中做描述性副詞出現1詞,介詞表示方位出現了3次,均為“海上”:
① 投機資金短線炒作 軍工股趁亂上漲 人民網 2012-5-10 07:45
② 專家建議海上成立警察性質武裝保護漁民 人民網 2012-5-27 10:36
③ 環球時報:中國有力量應對海上爭端並發 人民網 2012-4-24 11:46
④ 國際金融報:亞洲軍演“決戰”海上主導權 人民網 2012-4-17 02:24
①是一條具有較強隱喻性的新聞標題,出現在財經新聞中。“上”在此已經從“水位高為上”發展成為“價格高為上”。由於黃岩島事件的影響,導致了股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使得軍工股的價格提高,反映出的是國際局勢對股票行業的影響。②③④中的“海上”,表現出了“掌握控制權和力量”,即對海域擁有控制權。
2. 和“上/下”相關的運動狀態的方位隱喻新聞標題分析
在眾多新聞標題中,幾乎沒有直接出現“上/下”的隱喻性新聞標題,一方面是受到報道題材的限制,更多的是採用和“上”、“下”相關的的運動或狀態。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統計如下所示(括號中的數字為出現次數,下文同理。):
上:飄揚(3)、大漲、飆升
下:調低、降低(2)、降低、降溫(2)
如:
① 黃岩島上國旗飄揚 人民網 2012-5-10 09:56
② 親歷中國海監南海巡航:五星紅旗飄揚在赤瓜礁 人民網 2012-3-22 08:50
③ 菲商界向政府施壓 拿黃岩島“碰瓷”損失大 人民網江蘇視窗 2012-5-29 07:19
④ 媒體稱中國應給菲律賓教訓 施加經濟“軟壓力” 人民網 2012-5-18 11:24
⑤ 外媒關注中菲防長會晤 稱雙方降低聲調談克制 人民網 2012-5-29 22:59
⑥ 中菲經貿關系不斷降溫 菲香蕉和旅游業受沖擊 人民網 2012-5-17 11:42
⑦ 欲南海降溫,朝鮮的火就旺點 人民網四川頻道 2012-4-25 10:52
如①②“飄揚”作為主體本身發出的動作,具有很強的主動性,體現出了“掌握控制權”,相反,“壓”作為一個他動的下義動詞,體現出了一定的受迫特征,體現出了“受控制”,如③④。而在⑤中,“降低”的意思為“下降,減少”,體現出了下義。在⑥⑦中,“降溫”一詞,原意是“使溫度下降”,在這裡引申出了“不可預見的未來”“受控制”之義。
3. 關於方位隱喻的語義分析
在人民網對“黃岩島爭議”的方位隱喻性新聞標題中,運用到“上”和“下”概念隱喻研究的標題語料數為22條,佔語料總數的14.96%。“上”體現得較多的是“掌握控制權和有力量”,“下”多是指“受控制和受力”。“上”的隱喻僅僅是在對中國進行報道時才採用,“下”多是對菲律賓進行報道時使用﹔在對中國報道時採用主動性動詞,對菲律賓報道時採用他動性動詞。從而彰顯了黃岩島屬於中國,即控制權歸屬於中國,而且,中國有能力維護黃岩島這片領域。這和中方對菲方的立場和觀點一致。所以,人民網用標題的隱喻響應和應和了這一種觀點。
而在涉及到中菲雙方的關系時,“降溫”一詞用在經貿上體現出了一種“不可預測的未來”,反映出中方在對菲律賓的經貿問題上的態度和措施取決於菲方,同樣可以鮮明表現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二) “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本體隱喻分析
本體隱喻,也成實體隱喻,是概念隱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節,我們將從容器隱喻、人體隱喻和其他實體隱喻三個部分來進行研究。
1. 容器隱喻
容器隱喻是本體隱喻中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隱喻。“它把一切事物都視為容器。事件、行為、活動、狀態等都可隱喻概念化為容器,人們或位居其中,或置之其外。這些被概念化為容器的事件、行為、活動、狀態等都有邊沿,又有內外面”[7]。在漢語中,我們主要通過內、裡、入、中、出、外等次來變現容器隱喻。
在關於“黃岩島爭議”的新聞標題語料中,容器隱喻就是將中國領海概念化。將中國領海概念化即是將中國的領海看作是中國領土看成是一個容器,概念隱喻屬於“地域范圍看成容器”。
(1) 容器隱喻統計與整理
經過筆者統計,使用容器隱喻的標題語料有5條,其中使用動詞的情況有三個,分別使用了“出”、“來”、“進”。如下所示:
① 黃岩島漁民:我出過兩次國,都是被抓去的 人民網 2012-5-18 08:40
② “國家的船來了,我們才放心” 人民網 2012-5-15 04:13
③ 菲在南海“急進”,意在油氣利益 人民網 2012-5-2 08:46
三個詞與中國國家領土相結合構成的表達模式來體現將國家領土,更確切地說是黃岩島海域容器隱喻,使得標題的語意產生了動感,體現了一種動作過程。①凸顯了一個從內到外的過程,其容器范圍是整個國家﹔②③凸顯的是由外到內的過程,其容器范圍是黃岩島海域。但是,“來”體現出了一種“歡迎”的感覺,讓人覺得理所應當,而進則顯得到達一個原本和自己有隔絕的地方。
除了使用到動詞來體現領土容器隱喻外,標題中還是用到了代詞“這”,“這”在所有概念隱喻語料中出現了2次。
① “看,黃岩島在這裡!” 人民網 2012-5-19 02:02
② “全世界都聽到了這本身就是我們的地盤” 人民網 2012-5-14 04:19
“這”在此處指的是“較近的地點和事物”,當我們去指稱某一事物的時候,必然會去確定一定的范圍,①中的“這”是國家或者中國南海的容器隱喻,而②中的“這”是黃岩島的容器隱喻。人民網這幾則報道使用到“這”的標題語氣時都很堅決、果斷,都是祈使句、肯定句,表達了一種強烈的國家主權意識。
(2)容器隱喻的語義分析
通過對這5條語料的分析,筆者發現,中國領土容器隱喻不僅可以將很抽象、遙遠的領土概念具體化,受眾對領土的認知更加形象,從標題上就越能吸引受眾。而且,這幾條新聞標題都很明確地表示出“黃岩島歸屬於中國”這一觀點,動詞的使用上可以表明中國進入黃岩島具有合理性,而菲律賓進入則就具有侵略性質,表明領地歸屬,而“這”的使用則可以加強語氣,也表明了黃岩島的歸屬問題。
2. 人體隱喻
“人的認知過程是用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另一個領域的概念,人自身的生理構造及身體的經歷無疑是最為人所熟知的。”[8]因此,人體本身和生理構造不可避免地被人類用於認知世界。
(1)人體隱喻的統計整理
經過筆者統計,關於“黃岩島事件”新聞標題語料中,有14條人體隱喻的新聞標題。具體分類如下:
﹒身體器官相關:心、步調、出頭、腳
﹒行為:動作(3)、夢游、失聲
﹒情緒情感、品質:愚蠢(2)、沮喪、尷尬、著急
上述的所有標題的主語均為國家,也就是說,這14條人體隱喻均是“國家是人”的概念隱喻視角下來構思。如:
① 日菲覬覦之心膨脹必失敗告終 人民網四川頻道 2012-5-17 10:02
② 菲律賓究竟意欲何為 美不會為菲出頭(圖) 人民網 2012-5-14 07:19
③ 新華國際時評:菲律賓小動作可以休矣 人民網 2012-5-7 21:46
④ 環球時報社評:菲律賓痛了,其背后力量才會沮喪 人民網 2012-4-23 08:40
“覬覦”的意思為“非分的希望或企圖”,原本用於形容人,但現在用於形容日菲兩國,運用這種比擬的方式,暗喻了日菲在“黃岩島爭議”事件中所作所為的性質。而“出頭”在②中的意義應為“出面”,“小動作”的意思是某些不正當的活動。“痛了”是人的一種感覺,“沮喪”是人的一種情緒。原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和活動對於很多普通受眾是難以理解的,但是,通過將國家人體隱喻之后,我們能像感知自我一樣來體會不同國家在國際糾紛當中的感覺、立場和所作所為,便於受眾的理解,也能夠吸引網民的目光,同時也可暗中表明觀點和立場。
(2)人體隱喻的語義分析
人民網在報道“黃岩島爭議”的新聞標題中,均使用了國家人體隱喻。通過這些詞匯的使用,我們也能夠看清在這一場國際糾紛中不同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和其行為,從而幫助受眾理清國際局勢。菲律賓企圖佔有“黃岩島”,因此在涉菲的標題中的隱喻有一層“不正當行為“的意義。同時,這些隱喻的使用也能夠看清人民網對待菲律賓和日本的態度中還存在一種暗諷,如
日本海上自衛隊3艘訓練艦訪菲 日媒集體失聲 人民網 2012-5-29 08:47
“失聲”一次便是對日本媒體在此事件上缺乏一種客觀公正立場的暗諷。所以,人體隱喻表達的范圍很廣,同時,蘊含的情感也非常豐富。
3. 水流隱喻
水是生命之源,它對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人對水的認識應該是全面而深刻的,而且“黃岩島爭端”本身也是領海的爭議,所以就會出現一些以“水”為始源域的概念隱喻。
(1) 水流隱喻的統計和整理
經統計,新聞標題水流隱喻的條數有6條。其中出現的詞頻統計如下:
水、暗涌、漩渦(2)、風浪(2)
暗涌、風浪和漩渦都是水的不同形態,因此,“水”可以用來映射“某事物的發展變化或趨勢”[ ],同時也可以看出某事物的形式。
① 黃岩島事件暗涌頻出 菲律賓最終如何行事待觀察 人民網 2012-5-20 10:00
② 漩渦中的中國漁民:生存之困與海外作業安全之痛 人民網 2011-11-21 14:05
③ 輿情會商室:“老外”深陷輿論漩渦為哪般 人民網 2012-5-18 17:44
④ 北京晨報:是誰攪渾了南海的水 人民網 2012-4-18 09:40
⑤ 聚焦黃岩島:菲律賓小動作掀不起大風浪 人民網 2012-5-12 07:27
⑥ 沒有什麼風浪能動搖“中國定力”(國際論壇) 人民網 2012-4-19 05:50
“暗涌”指的是水流表面平靜,但是水底下卻潮水涌動﹔“漩渦”是指水流遇低窪處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渦,可以用來比喻使人難以自脫的境地,風浪”是指風直接作用下的水面波動,風浪引起水面起伏,表現了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這些詞反映的都是水的狀態,在此都隱喻當前事件的發展狀況以及發展趨勢。
(2)水流隱喻的語義分析
上述6個水流隱喻標題,都反映出了目前黃岩島爭議的局勢——兩國都在聲稱要竭力保持克制,但是目前對於黃岩島誰都不會有一絲懈怠,而目前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也陷入爭端中,即使聲稱“中立”的態度,也難以自拔。而如上述④⑤所表述的,目前黃岩島的局勢起伏跌宕,磕磕絆絆,但是中國的強硬態度和堅硬立場,說明中國決不妥協,也可以反映出中方的決心與信心。所以,水流隱喻反映出了國際局勢,同時也進一步表明中國的決心。
4. 其他本體隱喻
在此,筆者主要想闡述山體為實體概念的隱喻標題。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人們對山的了解也很深刻。在黃岩島局勢中,又一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即“對峙”,經統計,在所有概念隱喻的預料當中出現了15次。如
① 專家:菲律賓在黃岩島對峙事件上的兩個目的 人民網 2012-4-19 13:49
② 專家:菲律賓企圖將黃岩島對峙延續至美菲軍演 人民網 2012-4-19 08:30
③ 新京報:黃岩島對峙,如何避免復雜化? 人民網 2012-4-24 09:08
④ 外交部就中菲黃岩島對峙、阿富汗議會大樓遭襲等答問 人民網 2012-4-16 19:20
⑤ 外交部:菲方襲擾中國漁船漁民系黃岩島對峙主因 人民網 2012-4-16 18:21
“對峙”指的是兩山相對聳立,在此引申為對抗、抗衡,用以中菲兩國在此事件中的狀態。將兩國實體概念化,能夠生動展現出目前的黃岩島事件中兩國的具體狀況和態度,而且,這一個概念隱喻的應用較為廣泛,為受眾所熟知和廣泛理解。
盡管還有其他的一些實體概念隱喻的新聞標題,但是由於其難成一個體系且出現頻率過低,不能進行有效歸類,所以在此沒有提及,不再進行深入研究。
(三) “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結構隱喻分析
“結構性概念隱喻是用某一種概念去理解或者認識另一種概念,將談論某一種概念的詞語用於談論另義種概念”[9],結構隱喻的種類有很多,根據本次研究和統計,僅選擇出現頻率較高的結構隱喻進行分析。
1. 戰爭隱喻
戰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它具有極強破壞性,但是又不斷促進人類的進取和發展。對於中菲黃岩島爭議,兩國的態度和立場對決就猶如戰爭,而且,由於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涉及戰爭的隱喻可能會有所增加。
(1)戰爭隱喻的統計和整理
經過整理統計,戰爭隱喻的數量高達17條,出現的詞頻統計如下:
宣戰、挂帥、挑舋、打頭陣(2)、撤火、攻克、火藥桶、殺手?、殺手、競賽、戰略(4)、亮劍(2)。
對於一場戰爭而言,戰斗者首先要從宏觀上來把握全局,進行規劃。對於黃岩島,映射到目標域,就是要宏觀上來把握南海局勢,乃至國際局勢。
① 專家吁在國家海洋戰略框架下盡快制定南海戰略 人民網 2012-5-29 13:34
② 黃岩島事件呼喚中國海洋新戰略 人民網 2012-5-14 04:14
③ 中美對話最大“戰略”是消除疑問 人民網 2012-5-3 09:26
“戰略”在《現代漢語》中的解釋為知道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上文中的①②③的戰略范圍是從南海的開發與保護體系到中國海洋的響應體系,再到國際間的發展問題,形成了一個從小到大的拓展。在此處,盡管沒有發生任何戰役,但是,處理復雜的國際糾紛也需要像戰爭一樣的統籌規劃,可見我國對於這一爭端的重視。
除了戰略外,其他的詞匯均是從微觀的層面,通過軍事戰爭中的一些具體的行為來對本事件做出暗喻。如:
王逸舟:黃岩島爭端菲律賓打頭陣 東南亞各國緊張關注 人民網 2012-5-9 10:56
“打頭陣”的意思是在先頭作戰,比喻臨事當先,從而說明了菲律賓在整個東南亞局勢中目前所處的角色。
(2)戰爭隱喻的語義分析
正如戰爭當中的排兵布陣一樣,戰爭隱喻應用在黃岩島的局勢主要的功能就是很形象地展現出中菲雙方的在黃岩島問題的應對之策。並且也有助於受眾來理解整個黃岩島事件的局勢,乃至南海諸國目前的一個狀態。
2. 棋牌游戲隱喻
結構隱喻在黃岩島事件的新聞標題中出現的比較多,但是也顯得比較雜亂。除戰爭隱喻較多之外,經統計,還有棋牌游戲隱喻出現的比較多,共11次
棋牌游戲隱喻:打牌(3)、棋局、博弈、“叫板”(3)
由於黃岩島事件的當事雙方為中國與菲律賓,菲律賓為了佔有黃岩島,中國為了守住黃岩島,都肯定會採取一些計謀和措施,這就和打牌、下棋以及其他一些游戲相類似,用棋牌游戲隱喻,易於廣大受眾理解,能夠形象生動放映出雙方對峙的立場,但是棋牌游戲隱喻還能體現出為了黃岩島中菲雙方都在採取策略,相互博弈的局面,這是比對立更深一層的地方。
(四) 新聞標題中具有我國文化特征的隱喻
思維具有民族性,那麼認知也會具有民族性。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洪堡特指出:“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自我現實的結果。語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新聞標題,尤其是網絡新聞標題,不論是出於精簡標題,還是吸引更多的讀者,使用一些成語、熟語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在對黃岩島爭議的報道中同樣如此。
1. 具有我國文化特征隱喻新聞標題的統計與整理
經統計,具有我國文化特征隱喻的新聞標題語料共有12條,其中有9條標題中使用成語,3條標題使用熟語。
① 狂購戰機戰艦 菲律賓意欲蛇吞象? 人民網 2012-5-26 15:23
② 解放軍少將羅援:菲律賓敢對華動粗?以卵擊石 人民網 2012-5-14 08:29
“蛇吞象”來源於成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貪心,像蛇想吃掉大象一樣﹔以卵擊石是用卵去擊打石頭,也比喻不自量力。菲律賓購買戰艦,明擺著就想和中國爭取黃岩島,購買戰艦最起碼對中國形成軍事威懾,但是由於兩國軍力懸殊,菲律賓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意義不大,所以運用這一個成語就遠比單純的“貪心”、“自不量力”等詞語要形象、生動和貼切得多。
① 菲美聯合軍演:舊瓶裡裝了幾滴新酒? 人民網 2012-4-19 08:20
在①中使用了屬於“舊瓶裝新酒”,比喻用舊的形式來表現新的內容。美菲聯合軍演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是在黃岩島之爭的關鍵時候菲美又要進行軍演,其目的是司馬昭之心,而用這句屬於可以直白表達出這個意思,同時,對菲律賓以及美國的軍演又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用貶義成語和屬於來對菲律賓以及在其中不斷參與和挑事兒的其他國家,新聞標題中都能夠感受到一種深深的諷刺,如菲律賓將爭議推至全球范圍是“一廂情願”、日本對黃岩島事件的態度實則是“掩耳盜鈴”等等,都具有相當強的諷刺意味。
2. 具有我國文化特征隱喻新聞標題的語義分析
總體來看,這十幾條具有我國文化特征隱喻的新聞標題絕大多數都是貶義,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一方面,是對菲律賓為佔有黃岩島的種種行為感到不滿,另一方面,是對非當事國的其他國家在其中挑起事端,攪亂局面感到抗議。盡管在標題中並未直接闡明觀點,但是他所蘊含的能量要比直接闡述的更大,也更加能夠吸引網民的閱讀。
四、 結論
(一) 研究結論
1 本研究所獲得的人民網對“黃岩島爭議”概念隱喻新聞標題數量為130條,佔總標題數的22.41%。和其他同類研究相比,這一比例要低得多。筆者認為,這是由於無須採用隱喻的手法就能直接傳達觀點,所以會使得概念隱喻新聞標題數量減少﹔其次,其他的研究均是對報紙的研究,為了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眼球,很多新聞標題都需要直接拋出事實,從而獲得受眾的點擊﹔第三,網絡新聞編輯的能力和報紙編輯還存在一定差距。由於網絡新聞的數量要比報紙多得多,報紙對新聞標題精雕細琢的功夫沒有運用到網絡新聞標題的編輯中,所以產生了概念隱喻較少的情況。
2 人民網“黃岩島爭議”新聞標題的概念隱喻,綜合運用到了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其中,方位隱喻為“上/下”隱喻,主要表達出了中國對黃岩島的控制權﹔本體隱喻是概念隱喻中數量最多的,容器隱喻主要體現得也是黃岩島歸屬於中國、人體隱喻更多是表達出對菲方的不滿和抗議,水流隱喻和山體隱喻表現了雙方相對的局面和發展趨勢﹔結構隱喻中的戰爭隱喻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中方的作法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觀點,而棋牌游戲隱喻則是在描述中菲雙方為了爭奪黃岩島在進行策略上的調整﹔最后,還分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隱喻,得出了這些隱喻不僅能夠簡短、精准表達出新聞的主要觀點,也能夠顯現出對菲律賓、日本等國家的不滿和抗議。
3 由於網絡新聞對於時效性的要求,編輯在面對類似“黃岩島爭議”的與我國主權密切相關的國際性政治新聞中,往往會選擇直接闡明觀點,明確表達中方立場。根據說服傳播理論,“概念隱喻對於沖突性事件的報道能在有效激發和喚起聽眾的內心情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0]。而在人民網對於“黃岩島爭議”事件的報道有概念隱喻這130多條新聞標題也的確平衡好了明確態度和客觀公正的關系,對於態度的傳播具有較好的傳播效果。使用概念隱喻新聞標題能夠形象生動地展現出新聞的內容,可以無聲無息地傳達出立場、態度和傾向,在更加吸引受眾的關注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傳達態度,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所以在網絡新聞標題中應該更多使用隱喻的方法。
(二) 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1. 語料代表有局限性。本文選取的語料數量有限,在論文選用的語料還不足以反應人民網對“黃岩島事件”報道的新聞標題隱喻的總體情況,難免出現以偏概全。
2. 部分標題的隱喻類型界定有點斟酌。由於筆者研究水平有限,相關理論知識不全面,對隱喻標題的界定會存在不嚴謹指出,從而導致語料統計中產生一些誤差。
3. 受筆者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對概念隱喻的深層認知機制等還缺乏更多探討,還需今后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8頁
[2]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6年
[3]轉引自羅偉偉.災難新聞標題的隱喻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8頁
[6][12]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4
[7][10][11][13]於海波.新聞標題中隱喻的認知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金順熙.《上下動詞、名詞的認知基礎及其隱喻發展》.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1頁
[9]轉引自羅偉偉.災難新聞標題的隱喻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26頁
[10]吳丹蘋 龐繼賢.政治語篇中隱喻的說服功能與話語策略——一項基於語料庫的研究.外語與外語使用.201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