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網民的多元復雜心理推動事件發展
1.宣泄心理
網絡媒體對現代人的魅力之一就是其強大的發泄功能,這種功能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社會上不公平事件發泄憤慨、緩解心理壓力的內在需求,從而排泄掉負面情緒,保障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當前這樣一個社會形態多元變化的時期,綿延不絕的不公平案件帶給人們嚴重的生存焦慮。2010年10月16日,李啟銘在河北大學裡撞倒兩名女生,一死一傷,事后肇事者不但沒有關心傷者,甚至態度冷漠囂張,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經証實其父親李剛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試想,若不是從小受到在權力至上思想的耳濡目染,如今怎會口出狂言。此事一出迅速成為網友和媒體熱議的焦點,網民們通過網絡這一平台發泄對當今社會現實的不滿。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社會上不同層級之間的落差迫使他們有意無意地去尋求各種可能的發泄通道,訴諸網絡無疑是一個頗為可取的途徑。所以網絡所形成的宣泄方式就構成一種宏觀的可供闡釋的意義。
2.參與心理
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群體可能給個體造成心理影響。網絡也是一個社會,人們在網絡中的社會活動也會受到群體效應的影響。在網絡中,人們普遍存在跟風參與心理。當前我們已進入了一個網絡化的時代,網絡參與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價值取向,應當說,互聯網的發展與網民參與事件的程度、深度是相輔相成的。傳統媒體的開放性與互動性不高,話語主導權都掌握在精英階層手中,普通大眾更多的是被動接受。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參與到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中來,其不斷升溫的討論熱潮也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匿名心理
在網絡交往中,人們因為隱匿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可以不受任何拘束自由地發表評論,此時受眾的心理狀態會更接近“本我”。在現實社會環境中的恐懼心理已經被一種“無所謂”的心理代替,而且,網民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任何責任。網絡媒體是一種沒有底線的攻擊,會嚴重沖擊地方政府執政的公信力度,曝光社會上不公平的事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