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網絡傳播議題設置及其輿論生成分析【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網絡傳播議題設置及其輿論生成分析【4】

——以天價過路費事件為例

姬嬋

2012年11月27日15:5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天價過路費案”網絡議題的啟示

1.網絡議題何以能影響到網絡議程設置

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事件曝光之后,形成較為統一的網絡輿論的過程中,經過了眾多網民之間的激烈辯論,這一辯論過程最大程度上去除了單個網友的偏見,並隨著事件的發展網民們的探討更加深入,不斷補充最新內容,因此最后形成的較為一致意見的網絡輿論就與真相非常接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國內網絡媒體的日趨成熟,網絡輿論的含金量逐步提高。

面對日漸成熟的網絡輿論,政府要與網友一樣,拋開既定立場,不為權貴者諱,積極回應雙方合作,共同找出事件真相。如果地方政府認為網絡輿論不可信,或者希望有所遮掩事實真相,那麼隻會自行關上與網絡民意溝通的大門。

2.網絡媒體大大提升了社會事件的透明度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互聯網已經成為普通大眾自由發表觀點、看法的重要渠道,這使得社會事件的信息透明度大大提升,任何地方政府即使有心想動用權力封鎖此類新聞事件,也不具備封鎖此類新聞事件的能力。網絡輿論通常表達的是正義的觀點,任何政府機關都不能無視網絡輿論。

3.地方政府不要挑戰公眾智商和人倫底線

在此事件發展初期,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咬定此事件“事實清楚”、“量刑准確”,但是網民們列出了一道小學數學題來說明368萬元過路費的不合理,以及對身為一位農民的時建鋒是如何辦理這麼多假証件,時建鋒是誰的“棋子”,法官維護的又是誰的利益,為何輕易就判處一位農民無期徒刑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政府官員千萬不要挑戰公眾的智商和人倫底線。強硬的處理手段隻會激起普通民眾更激烈的反抗,同時也會把對政府不信任的種子長期種植在民眾心中。

(作者系:魯東大學文學院)

注釋

①【美】羅蘭•德•沃爾克著,彭蘭等譯:《網絡新聞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頁。

③秦志希,葛豐,吳洪霞:《網絡傳播的“后現代”特性》,《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④楊建:《塑造全新的新聞媒體——淺談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動與融合》[J],中國建材,2000年9月。

⑤周斌:《傳統媒體應成為網絡議題的“把關人”》,《青年記者》。2007年10月25日。

⑥[英]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譯:《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