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專業理解不准確,課時分配欠合理,課程設置偏脫節,雙師教師很欠缺,技能訓練較缺少。文化體制改革為新聞傳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創新,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體制改革﹔新聞傳播﹔教改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文化體制改革是我黨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領域的改革。此次改革將全面加強和推動文化領域的發展,也為新聞傳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面對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創新,才能在將來的發展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當前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新聞傳播教育在我國獲得了快速發展,綜合性地方院校都開設了新聞傳播專業。由於建設時間過短,發展過於迅速,我國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
1.專業理解不准確。當前,許多地方院校認為,新聞傳播學應該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重點培養能動手寫稿子、拍片子的專門新聞從業者。因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顯得明顯不足,結果導致新聞系畢業的學生寫作能力比不上中文系學生,綜合素質比不上歷史、法律等系畢業生。因此有人提出,“新聞學應是一門有人文關懷的社會科學與有科學精神的人文學科,並且兩者互為彰顯、不可偏廢。[1]”實踐上的確如此,越來越多的新聞傳播教育者已經認識到,新聞院校不能簡單地走實用主義道路,將學生們打造成工匠式的新聞雇員,應該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成為社會發展的觀察員、思考者、探路者。
2.課時分配欠合理。我國新聞傳播學從20世紀以來進入了快速擴張時期,由於發展過於迅速,對新聞傳播學理解的偏差,課程設置不合理,一些主干課程的課時太少,沒有跟一般輔助性、基礎性課程進行很好的區分。比如說《新聞攝像》一共48課時,除去理論36節理論課時,12節實踐課時顯然不夠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聞攝像的主要實際操作技能。難怪學生們反映,一門課剛剛上路,剛把照相機摸出點感覺,課程又結束了,結課以后就很難有機會再去認真地學習了。結果最后都是似懂非懂。
3.課程設置較脫節。當前我國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是應用性課程,主要是技能的傳授,學問與研究的成分很少,培養的學生大多數隻能從事一些簡單的工匠式的採編工作,對於鮮活的社會現實與生活實際缺少深度的理解和觀察。而從傳媒就業市場的要求來看,大多數單位表示一般的採編人員已經飽和,現在需要的是一來就能馬上頂用的高質量人才﹔需要既懂新聞又懂經濟的媒介經營管理人才﹔需要除新聞專業外還掌握另一門學科基本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中國報協行業報委員會會長呂華麟從行業報的角度說,現在報社已由過去比較單一的懂新聞、懂專業的採編人員結構向懂新聞、懂專業的採編人員結構向懂新聞、懂經營、懂管理、懂專業、懂金融的多種專業結構。當前行業報最缺的是專家型的記者、編輯和經營管理人才。
4.雙師教師很欠缺。當前地方院校新聞教師隊伍面臨著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師資不足。師資不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整體師資的不足。按一個系兩個專業生源600人的要求來算,應該有專任教師35人,而很多學校的師資力量達不到這個指標。二是高學歷、高職稱、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師資不足。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丁俊杰教授曾大聲呼吁:“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要改變單一的‘學者型’師資結構,大力引進來自傳媒一線的人士擔任專業教師,請新聞界資深人士上講台,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傳媒,了解社會,縮小課堂理論與社會現實的差距,盡早發現業界新動態,及時與最新趨勢接軌。[2]”中國人民大學著名新聞傳播學教授陳力丹也表示擔憂:“現在80%的有新聞專業的大學,幾乎沒有一個新聞專業出身的教師,所以發展速度過快恐怕對未來新聞傳播學教育會潛在著某些危機。[3]”僅以新聞學而論,在美國要想成為新聞學教授,通常要有20年左右的社會實踐經驗,很多教授都是從名記者、名編輯轉型而來。可在國內,這幾年各個院校的新聞傳播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導致招生規模擴展過快,而相對來說優秀教師的引進就顯得不足。很多院校的老師都是從學校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有的沒有新聞從業經驗,有的沒有教學經驗,然而卻因為師資缺乏而走上了教學崗位。
5.技能訓練較缺少。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處在偏遠地州市,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媒體發展滯后。因此,除了校內自辦的一些內部媒體外,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傳播專業能給學生提供實踐技能訓練的機會相對來說就顯得十分欠缺。很多學校的實習就是靠同學自己通過私人關系到媒體單位實習,畢業實習就是同學外出打工或找工作,真正能進行系統的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的實習少之又少。
二、文化體制改革給新聞傳播學教育帶來的機遇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將全面加強和推動文化領域的發展,也為新聞傳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難得發展機遇。
1.文化體制改革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奠定了基礎。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新的時期,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面臨新的形勢、新的問題、新的挑戰,總體來說,我們的新聞宣傳形勢是好的,但是也存在各種問題。文化體制改革將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除了要加強對廣大新聞從業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把關口前移,在新聞傳播教育中加強對那些准備從事新聞工作的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們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良好的黨性原則,傳授高巧的新聞宣傳藝術。這為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文化體制改革為新聞傳播教育充實了資源。關於新聞傳播學的性質問題,學界有不同的爭論。筆者認為,新聞傳播學從本質上看來,應該是一門人文社科學問。文化教育應該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成為新聞傳播學發展的沃土。《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同香港、澳門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同台灣的各種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有這些內容都將為新聞傳播學教育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為增強新聞傳播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基礎。
3.文化體制改革為新聞傳播教育明確了方向。隨著互聯網、微博等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信息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寬,速度也越來越快。國際互聯網成為國際新聞輿論戰爭奪的制高點,要想在國際新聞輿論戰中取得制勝地位,在國際社會中樹立良好的國家和民族形象,就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新聞傳播效果建設。《決定》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包括: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設,進一步完善採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擴大有效覆蓋面﹔整合有線電視網絡,組建國家級廣播電視網絡公司﹔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設國家新媒體集成播控平台,等等。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國家宏觀的政策調控,需要廣大新聞從業者的創新實踐,也需要新聞傳播教育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名記者、名編輯。
4.文化體制改革為新聞傳播業教育拓寬了就業門路。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決定》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具體來說,包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等四個方面的內容。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促進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提升新聞傳播專業的設置,改善教育教學模式,拓寬了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就業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