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2年·第12期

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2】

劉  君,劉  佳

2012年12月04日13:3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根本原因

從文化適應過程看歐美與中國文化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與歐美各國無法彼此認同,目前傾向於中國人容易認同甚至效法歐美人,但歐美上從不會認同中國人,最理想的狀況也僅僅是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3]。歐美學生來到中國學習第二語言,根據道格拉斯‧布朗的觀點,第二語言的學習從某種角度說也是第二文化的學習過程。他把文化適應過程劃分為興奮階段,文化休克階段,文化初步適應階段和文化基本適應階段四個階段[4]。

1.初到他國的欣喜與好奇。在面對面的交談中獲得,剛來中國的歐美留學生對這個陌生的國家非常的好奇,覺得中國神秘且不可思議,非要一探究竟。通過與學生交談以及教學的中出現的實例,體現出他們作為一個初到新文化環境的旅游者式的興奮心理。在回答“你對中國人的印象?”中,提到了以下幾點:(1)中國人很友好。(2)中國很大,人很多。(3)中國人很有趣。(4)中國人不喜歡旅游,不太知道國外的事。

2.接踵而至的初到新國家的不適應感與不安全感。面對面的交談中獲得,他們不太理解,不太認同中國人的某些做法。開始時這種不適應感還只是覺得難以理解,往往只是一笑置之。據此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和方面(本文作者在上大國際交流學院一年對外漢語教學案例)。(1)對於物質生活方面的難以理解與震驚。這還主要是因為歐美學生普遍來自發達國家,中國之前對中國的經濟、生活環境還沒有特別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只是一味的想當然和本國作比較。如:中國學生的宿舍沒有空調和熱水器?老師,太熱了,遙控器呢?(三十度都不到)(2)初次接觸到一種與本族語差別較大的語言時的不適應感,即“語言休克”。同時漢語作為一種高語境語言,而歐美語言普遍為地語境語言,所以更加大了彼此交流的困難,舉例如下:語序困難:“我學習上海大學”應該為“我在上海大學學習”﹔“我累一點兒”應該為“我有一點兒累”。語音困難:“我喜歡吃拉的食物”應該為“我喜歡吃辣的食物”﹔媽麻馬罵的區分覺得不可思議。語法困難:都八點了,還沒吃飯,難度還不晚?到底晚還是不晚?回答這個問題還不容易?到底容易還是不容易?不同語境下同一意思不同詞語的表達困難:“老師,我要買單,在哪裡?”應該為“老師,我要交錢,在哪裡?”(買HSK考試課本時)

3.文化價值層面沖突的初步顯現。除了以上物質方面的難以理解和語言休克以外,在第一階段,歐美學生所遭遇的文化沖突也存在價值層面的:“准確地說,他們到中國的第一天,文化沖突就開始了。”舉例如下:“去動物園,中國人往動物身上扔錢!”“中國交通很亂,紅綠燈沒用,人們各走各的!”“剛來中國時,我不敢坐中國的出租車,覺得他們開車總麼能這麼魯蒙?,但是后來發現中國人都是這樣開車的,所以我也就習慣了!”“中國菜太油膩了,還有不干淨,吃完我拉肚子!”“中國人亂扔東西,街上吐痰!”“中國人都這樣吐痰,所以我也這樣吐,這樣才是中國人!”“中國的地鐵太擠了,中國人不排隊,‘push’,總是推拿!”

歐美國家與中國不止是地理上的遙遠距離,深入接觸及了解這個群體后,會發現兩者之間語言、教育、價值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這本沒有何種文化優劣好壞的區分,但是目前的趨勢是中國人傾向於認同歐美國家的習俗文化,但是歐美國家的學生卻難以接受和認同中國的價值文化,而即使可以停留在理解層面的話也已是最樂觀的了。當然,這也是可以很好理解的,歐美人看我們國家就如同我們國家看非洲國家,我們永遠不會接受和認同非洲國家的風俗習慣,但是我們可以懷著理解的目光保持中立態度,而歐美國家對我們亦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止在一個國家內部適應,同樣世界各國間同樣適應。而我們國家目前所做的諸多維護國家形象,加強跨國間文化交流,鼓勵中國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的諸多舉措當然可以緩和這其中的分歧,加強理解對話,但這都還只是量變層面的努力,要達到質變層面的蛻變遠遠不是幾十年的時間可以達到的。需要的還有很多很多,也遠遠不止是時間。

參考文獻:

[1] 黃光國.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與溝通行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彭邁克.難以捉摸的中國人[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3] 陳慧.留學生中國社會文化適應性的社會心理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4] (美)拉裡‧A‧薩默瓦.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