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農”報道探析【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2年·第12期

湖南“三農”報道探析【2】

——以《瀟湘晨報》、《長沙晚報》為例(2011—2012)

張  明,李立廣

2012年12月04日13:4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同主題報道的具體個案比較

筆者選取農村醫療保障與中共“一號文件”這兩個視角,比較《長沙晚報》與《瀟湘晨報》在同一天針對同一主題所進行的報道。

2011年12月24日,就《長沙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普通門診統籌實施辦法》的正式實施,長沙市政府就此召開動員大會部署相關工作。《長沙晚報》與《瀟湘晨報》分別給予了相關報道,並都於頭版見報。簡要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據表4,在醫療保障問題上,《長沙晚報》和《瀟湘晨報》均在頭版頭條給予報道,其中《長沙晚報》的復合式標題較長,信息量也較多,給出了“惠及147萬城鄉參保居民”的具體數據﹔《瀟湘晨報》標題較短,具體標明“參保者門診可報銷600元”的信息。就版面與篇幅來說,《長沙晚報》主打頭版,共807字﹔《瀟湘晨報》則是縱深推進,在頭版導讀后,於A03版進行詳細地評論,頭版246字大致介紹醫保主要內容,后續再進行相應深度報道。

2012年2月2日,針對國家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長沙晚報》與《瀟湘晨報》同時給予了報道,筆者抽取這兩篇報道進行比較,簡要數據如下表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就排版來說,二者重視程度和傳播效果不相上下,在《瀟湘晨報》頭版上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大字標題的渲染,具體文本內容雖處於A07版,但實際的宣傳效果不差於《長沙晚報》的A1版。

就標題而言,《長沙晚報》主副標題相結合,其信息量詳盡於《瀟湘晨報》的單一式標題,其中“第9個”透露出政府下達中央一號文件的總體數據,也突出黨中央對於“三農”問題的長時期重視。《長沙晚報》注重“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的信息點,《瀟湘晨報》則強調“政府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信息重心落腳點不同。

就內容篇幅來講,《長沙晚報》此類“三農”政策宣傳專題報道的字數遠多於《瀟湘晨報》,也足見黨報和市場化大眾類報紙對“三農”政策報道的新聞價值判斷和操作手法的差別。

(四)原創報道比較

《長沙晚報》和《瀟湘晨報》在處理黨中央相關“三農”政策的新聞報道時,為了省時省力,有時轉發新華社或者是《人民日報》的新聞稿件,在圖片選擇和文字表述上,二者都缺乏相應的創新度,依然存在人物刻板化、宣傳完美化、圖片模式化的現象。

通過抽取《長沙晚報》與《瀟湘晨報》“三農”報道樣本,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兩份報紙三農報道的原創性數量,如下表所示:

通過表6,不難看出,“三農”報道中,《長沙晚報》原創報道比例近72%﹔《瀟湘晨報》原創報道比例為77 %﹔《長沙晚報》“三農”報道的原創性略低於《瀟湘晨報》。而在文字語言表達以及新聞圖片的原創方面,《瀟湘晨報》注重口語表達,通俗而煽情,而相比之下,《長沙晚報》在語言文字與圖片運用上比較中庸、嚴肅,但是不生澀。

四、《長沙晚報》與《瀟湘晨報》“三農”報道的共同缺陷

(一)“農民”作為報道主體時常被淡化

報道“三農”問題,農民理應是被表現的主體,因為農民是主角。但兩份報紙的“三農”報道,農民、農民工的主體地位有時依然被冷漠、邊緣化,以農業部門或地方政府為主角的報道佔據了“三農”報道的大部分,領導新聞和二手資料偏多,會議報道、政策圖解抑或工作經驗呈現較多,農民或者農民工喜怒哀樂的生動真切新聞,卻沒有及時有效報道出來。

(二)報道角度比較狹窄

報道大多停留在三農問題的表面現象或者是某一政策實施、領導視察講話當中,缺乏較新的報道視角。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產品豐富,農業科技研究發達,同時也是農民工輸出大省。“三農”報道不僅只是圍繞農村經濟及農民生產、生活展開。目前。兩份報紙的報道中,有關村干部、農民、農民工的視角依然存在樣板化、典型化、符號化,題材切入的角度缺乏新穎。

(三)兩報從事“三農”報道的記者編輯人員,其“走轉改”的力度較弱

有些記者編輯對湖南省的“三農”問題既缺乏深刻的認識,也缺乏專業素養和報道熱情。“三農”問題報道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到傳播效果等,存在扁平化、模式化、膚淺化的認識,不少記者編輯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直接影響了採訪作風、素材的有效收集、整理加工和主題表達的力度。

五、湖南“三農”報道的改進建議

(一)改變工作作風,深入群眾,了解農民

記者要改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走進農村,走進田間地頭,充分地了解農村、農民。客觀而言,一些記者怕往農村跑,認為“沒時間”、“耗精力”、“不劃算”。到農村基層採訪,去一次至少要一兩天時間,費時費神不算,回來還不一定能寫成稿子或者及時上版面。在辦公室打打電話、收收郵件、編編會議材料一天寫兩三篇稿件沒問題。另外,在報紙工作量的考核上,對“三農”報道稿件並無明顯優惠政策。因此,一方面記者下不去,另一方面發生在農村基層的大量鮮活的新聞上不來。“三農”報道,根在基層。農村是最大的基層,天地廣闊,新鮮有價值的素材多,關鍵看記者能不能沉下去。記者隻有深入基層接“地氣”,心裡才能有底氣,三農報道也才能冒“熱氣”。隻有關心農業,走進農村,了解農民,才能夠真正了解其所需,政策所缺,這樣才能夠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三農”報道,也才能夠調整好“三農”報道的切入點,增加“三農”報道的新亮點。

(二)帶著對農民的情感去報道“三農”問題

記者報道新聞就得用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現場[1]。有學者指出,在某些關於社情民生的題材中,可以考慮通過對硬新聞軟化的方法,寫出人情味濃郁、語言輕鬆活潑、富有視聽效果,易於讀者感官接受的新聞來。這種新聞採寫手法上的人文關懷,黨報應該予以重視[2]。因此,從事“三農”報道,記者也可換位思考,轉換角色,調整心態,把自己當做“農民”的一分子,這樣採訪挖掘素材才比較順暢,農民才能與媒體拉近感情,與記者交朋友。同時,注意用農民看得懂的文字去寫作,用農民的話說“三農”的事,避免干巴巴、文縐縐的語言來採寫“三農”題材,鼓勵編輯多發些圖文並茂的文章。

(三)提供實用信息,注重實用效果

新聞媒體,不管何時、不論何地,時時刻刻都要關注群眾的情緒,關注群眾的臉色,關注群眾的呼聲,把自己的思想聚焦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上,聚焦到民眾欲知而未知的興奮點上,聚焦到群眾的願望、要求和呼聲上[3]。

改進湖南的“三農”報道,應根據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讀者的意見,《長沙晚報》或者《瀟湘晨報》開辟一些相對固定的版面和專欄,為農民提供各地有益的經驗和農村實用信息。這些欄目不僅可以請專家學者撰稿,同時還可以請農村一線的致富能手、土專家建言獻策,對一些技術性強、涉及民生民情等的大問題開展大討論,讓農民群眾一起來參加大討論,從而增強農民的閱讀興趣,而且也讓農民對“三農”報道看得懂、用得上,從而形成一個農民與媒體互動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和平,徐蕾.全身心地投入 真感情地投入——從兩篇追蹤報道看“三貼近”[J].新聞前哨,2009(4).

[2] 汪家庚.論增強黨報的可讀性及其實現途徑[J].黃山學院學報,2011(4).

[3] 熊先志.新聞連民心四招[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