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下的媒體人媒介素養問題研究【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2年·第12期

三網融合下的媒體人媒介素養問題研究【2】

張  洋,李燕臨

2012年12月04日15:2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媒體人媒介素養的提升策略

1.推進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意識。要提升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意識,教育尤為重要。可從兩方面去實施,一方面,媒體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公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更應對廣大從業者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使媒體人在新聞傳播工作中完善自我。無形中培養了責任心、批判能力,提升了媒介素養。另外,必須盡快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我國媒介從業者的教育體系。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多重視在未成年人中的推廣,是為了使人們從小就擁有一定的媒體素養,成長為擁有“媒體智慧”的人[3]。當前,我國的培養課程多側重於媒體技術的應用,忽視了媒介素養的教育與培養。

2.加強監管與自我學習,提高媒體人的法律素養。法律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體系。新聞工作者可以說是社會各界人士中對法律最為關注、了解最快、傳播能力最強的群體,同時也肩負著促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任。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媒體人法律素養欠缺的窘境,首先要強化媒體人的法律意識,打好政策法律紀律底子,打好群眾觀點的底子,要打好知識底子,要打好新聞業務的根子。嚴肅的、深人細致的學習,才能夠正確地掌握法律知識。三網融合后,對於博客、手機報、數字雜志以及網絡電視等新興媒體的監管難度將會加大,媒體單位自身要注重法律約束與監管。應考慮加強與律師合作,適時地為媒體人分析、講解典型案件及新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等,不斷提升媒體人的法律素養。將法律憊識貫穿運用於媒體工作的始終。

3.營造良好社會道德氛圍,提升媒體職業道德素養。在美國,新聞工作競爭激烈壓力大,不是個很“賺錢”的職業,但每個人對工作都非常認真,一絲不苟,他們擁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種社會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得益於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良好的環境使得每一位媒體人的職業道德素養得到了保証與監督。提高我國媒體人的職業道德素養歸根究底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積極向上的道德氛圍。廣大媒體人作為社會的信息載體,履行傳遞信息的義務,也應在各大媒體內部營造出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圍。以“三個代表”、“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對待本職工作,引導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4.強化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升媒體人專業素養。縱觀當今世界,媒體人都在由全能型向專家型轉變,已然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媒體已經把重點由及時准確的報道新聞事件轉向挖掘新聞背后的事實真相,這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提出更高要求。一名優秀的媒體人要適應任何媒介環境,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要適應媒介的市場化、人本化和數字化轉型的要求,充分認識轉型帶來的新要求,制定相應的工作方式,善於在具體工作中總結好方法,重視策劃,懂政治,熟歷史,了解國際形勢。美國傳播學者麥奎爾認為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受眾的形態,強化了受眾介入媒介、選擇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在媒介融合時代,廣大媒體人要放棄過去的思維定勢,走“信息公開”、“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形式多樣”、“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善用最新傳播方式”之道路。

媒體人在當前三網融合的新形勢下需要對未來媒介產品、未來媒介形態敏感﹔對融合新聞特點和優勢敏感﹔對新聞的喉舌論敏感﹔對新聞的社會使命敏感﹔對其服務對象敏感﹔對傳播內容敏感﹔對新媒介產品生命周期敏感﹔對人們基本需求敏感﹔對新媒介技術帶來的生活形態的改變敏感﹔對新媒介發展趨勢敏感。這一系列敏感意識加上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媒介技術使用能力便是媒介融合時代所呼喚的優秀新聞人的專業素養。媒體人在採訪編輯過程中還要“知需知求,知主知次,辨真識偽,見微知著,知征識兆,挖潛拓展,預測未來”[4],塑造新媒體環境下的合格媒體人形象。

參考文獻:

[1] 徐國飛,沈連豐.三網融合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通信與廣播視,2010(3).

[2] 張苑深.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研究的轉向[J].文化視野,2011(8).

[3] 魏佳.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J].現代傳播,2010(6).

[4] 陳湘年.期刊之道[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