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確定選題的能力
確定選題的能力即選擇能力是新聞評論者思想力的關鍵。新聞評論者要從紛繁的新聞中挑選出可以評論、值得評論的題目來。那種持“凡事皆可評論”想法的人隻能使自己的“評論”落入被讀者無視、選擇性失明的結局。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選作評論的話題,否則就真的使評論“成了一種腦殘文體,而且塑造著一種腦殘邏輯——讀者面前堆滿了文字,卻依然找不到任何思想的出路。[5]”
評論選題的標准是“准”,即評論的選題要有一定的時代特色並為社會大眾所關注。如果不看准各種問題的時代特征,選題就難以奏效——以尚未出現的問題作論題,便難免使人有“無病呻吟”之感﹔用已經過時的問題作論題,則難免給人“明日黃花”之感。
對題材、話題的選擇,也就是選題的過程。一個研究經濟的人,會對社會中發生的經濟事件有著特別的敏感,能從別人看來很一般的經濟事件中看出特別的意味﹔同樣,一個對教育問題有深入研究者對教育話題會有特別的關注。因此,他們在這個話題上知道得比一般讀者更多、看得比一般人更深刻,寫這些話題時就能在評論中提供更高的附加值。
選了題目,然后就是角度了。即從什麼角度切入最能引起輿論關注?從什麼角度更能提出新的觀點?從什麼角度能更深刻地揭示出問題,讓讀者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有研究者將之概括為:宜“小”不宜“大”,宜“明”不宜“暗”,宜“實”不宜“虛”,宜“活”不宜“板”[6]。一是切口宜“小”不宜“大”。切口也就是評論的“由頭”、議題據以展開、議論由此生發的“點”。有的評論的標題大得嚇人,如:政治體制改革之我見、論依法治國、談破解城鄉二元格局等,雖則立意高遠、文字激揚,卻難免流於浮泛、空洞。二是觀點宜“明”不宜“暗”,“明”是見解深刻、清晰明確,讓人對作者的觀點了然於胸、耳目一新﹔相反則是態度曖昧、遮遮掩掩、觀點模糊,讓人不知所雲。三是內容宜“實”不宜“虛”,要簡練有力,不要拖泥帶水﹔要實實在在,不要枝枝蔓蔓。好的言論內容是厚重有力的,要融入理性,寓情於事,寓情於理,據事說理,事理結合﹔否則,言論就會失去根基,也不會給讀者留下什麼印象。四是文風宜“活”不宜“板”,活是“活潑”、“活泛”,評論要讓讀者讀得下,記得住,叫出好,必須注意文字的鍛造,表述深刻而又不失生動有趣。那種“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的文字是誰也不愛看的。
四、價值判斷的能力
話題和角度的選擇,一個重要的依據是“批判的價值次序”[3]。這是曹林在《時評寫作十講》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並被認為是“反映了當代新聞評論進入了一個‘反思’的層次,即深入地思考評論自身的問題”[7]。
按照曹林自己的解釋,“批判的價值次序”指的是,一個新聞事件上可能有許多值得批判之處——遠的/近的、弱的/強的、直接的/間接的、明顯的/隱含的,這樣的排序就是批判的價值判斷。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樣,“明顯”與“隱含”反映了不同因素的存在方式和認識的難易程度,卻並不直接與其價值的高低相關。換句話說,“明顯的”並不一定比“隱含的”更有批判的價值,反之也一樣。
雖然如此,“批判的價值次序”還是每個新聞評論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為一個社會對於事物的一般價值排序,應當是差不多的。這個前提是符合價值的社會性的。即人們通過社會交往和交流,接受了大致相同的價值。
現實中是存在顛倒批判次序的案例的。比如,江蘇常州城管局的網站被黑客替換上侮辱的字眼和照片。這是一個價值次序非常清楚的案例,最應該被批判的是黑客。然后才是其他間接、隱含、微弱相關的問題。可在現實中最多的批判卻是:人家為什麼會黑你城管的網站而不黑其他網站?說明城管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城管的執法制造了許多對立,城管應該反思不招公眾待見。顯然,這樣的批判邏輯是顛倒的,價值次序也是紊亂的。其他還有在“富二代”“官二代”等新聞事件中,往往充斥著類似毫不尊重批判之價值次序的謬論。在這樣的非理性的狂歡中,更需要清醒、冷靜、理性、深刻的評論者依靠客觀、公允的價值次序作出引導。也隻有在這些時候,才更能見出新聞評論的獨特價值。
同時,評論者還要警惕那種喜歡拔高的“升華癖”和過度闡釋。一事當前,總想著要對這件事賦予一些意義和光環,“體現了……”,“彰顯出……”,“意味著……”,“象征著……”之類,仿佛升華得越高越能顯示出事情的重要、越能顯示出自己的水平。升華得符合事實和貼近本原還好,拔得過高,升華得過火,離事物本真、朴素的含義越來越遠,將不屬於事物本身而純粹是評論者個人立場的觀念生硬地套到事件上,就容易鬧笑話了。
還有一種對評論的誤解應予注意,似乎評論比拼的就是闡釋能力,誰能作出更新的、更高的、更宏大的、別人沒有想到的闡釋,誰的評論就更勝一籌,“就事論事”好像是淺薄、平庸的表現。恰恰相反,在一窩蜂的追求深刻者中,貼近事實本原的“就事論事”反倒是一種稀缺的品質。
參考文獻:
[1] 劉雲山.大眾明白才是真[N].人民日報,2012-07-05.
[2] 米博華.言論寫作雜談[OL].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2010-08-30.
[3] 曹林.時評寫作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 郭光東.國旗為誰而降[N].中國青年報,1998-12-02.
[5] 葉匡政.時評正在成為一種腦殘文體[N].南方周末,2008-11-20.
[6] 王仙明.報紙言論寫作的宜與不宜[J].青年記者,2010(2).
[7] 馬少華.“批判的價值次序”與評論的選題問題[J].新聞與寫作,20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