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者思想力芻議--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2年·第12期

新聞評論者思想力芻議

計科憲

2012年12月04日15:5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新聞評論作為“報刊的‘眼睛’”和“報刊自己的‘喉舌’”,其作用的發揮有賴於新聞評論者“思想的力量”,具體包括思維力、選擇力和判斷力。新聞評論者通過自己的選擇、闡釋、判斷,增加了新聞事實的認知價值,提供了一種有附加值的新判斷。

關鍵詞:新聞評論﹔新聞附加值﹔批判的價值次序

一、引 言

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大潮中,隨著博客、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興起,新聞傳播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那就是“人人都是記錄者”、“人人都有麥克風”[1]。這種狀況,造成了事實傳播的即時化和碎片化——人們在充分享受信息自由的同時,又一腳踏入了信息的泥沼。

以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為例。就在瑞典文學院宣布這一消息的幾乎同時,它即通過互聯網傳遍全球,在各種“自媒體”中迅速蔓延開來。另一方面,消息傳播的碎片化又使得大多數缺乏信息整合能力的人陷入海量同質化信息的泡沫泥沼中不辨東西,弄不清這樣的事件——莫言獲獎“究竟有何意義”。

類似這樣對“意義”的追問和回答,有賴於新聞評論者的“思想的力量”。

二、邏輯思維的能力

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新聞評論者思想力的核心。對新聞評論來說,“見解是第一位的。[2]”有的評論文章寫得很長,但通觀全篇,卻什麼也沒有說﹔而有的評論盡管很短,讀之卻滿眼生輝,令人拍案叫好。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差別,原因就在於評論者的思維能力差異:能力高者意豐,言簡或繁皆能達其意﹔能力低者,或言之無物,或條理紊亂,令人不知所雲。

評論需要經營:謀篇、布局、節奏、語言,但第一位的還是觀點、見解。觀點新穎、見解深邃,即使修辭略嫌簡陋、筆法略嫌稚嫩,有時甚至不必過多留意修辭,仍是可觀之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聞評論者正是憑借其思維能力在紛紜復雜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在習焉不察的思維范式中發現新思想的線索,在細微之處諦聽時代的心音,在歷史進程中作出富有遠見的預測。深刻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可以使人打開一個新的境界,視野為之一變、是非為之一新,達到思想認識上質的飛躍。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新聞附加值”的概念,意即新聞評論中要包含獨家的信息、獨到的判斷或獨特的價值認知,要能使讀者獲得他所不知道或忽略的信息和知識[3]。

這種“附加”,超越了新聞已預設的判斷和已包含的信息,是評論者用獨到的分析告訴讀者從新聞中看不出的結論和讀不出的信息。這樣的“附加值”正是人們在讀了新聞之后還要來讀評論的理由。

有一種習慣性的說法,即給某條新聞“配一個評論”。一個“配”字反映了一種對新聞和評論關系的認識:評論是個配角,是為新聞顯得更豐滿而存在,是新聞產品“買一送一”。

事實上,評論絕不是新聞的附庸。它也是“新”的,也屬於新聞的范疇,它的“新”不是表現在提供事實信息上,而是觀點信息、價值判斷以及基於理性分析而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的事實判斷。它引導人們超越新聞中包含的事實信息,看到新聞背后更多的問題,提供一種有附加值的新判斷,用觀點完成新聞無法完成的任務,提起某個議程,從而推進新聞發展的進程。

在這一點上,郭光東的《國旗為誰而降》是個恰當的例子[4]。1998年9~10月間,郭光東在給學生講授憲法中關於國旗、國徽、國歌有關條文“對於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也可以下半旗志哀”的規定時,聯想到當時最大的新聞事件——“九八抗洪救災”。他認為,國旗應該為那些在洪災中罹難的普通民眾而降。后來,《中國青年報》“冰點時評”刊發了他的評論,並將題目由《被遺忘的法條》改為《國旗為誰而降》,使文章更有氣勢,傳播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成為一篇具有經典意義的評論文章。

評論要避免成為新聞的配角和附庸,必須要有超越新聞的獨立價值。這也正是寫評論的“門檻”:要提出有附加值的觀點,評論者必須“知道得比讀者更多”[3]。

那麼,怎麼才能“知道得更多”從而讓讀者讀了評論后“醍醐灌頂”、“深受啟發”呢?這要靠長期的積累。正所謂:“雲厚者,降雨必猛﹔弓強者,射箭必遠。”評論者思維能力的提升,一要進行長期的不間斷的理論建設,二要按照貼近性的要求以極大的熱心和耐心觀察和了解時代的變化,三要養成好學深思的習慣,以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砥礪思想。新聞評論者新穎、深刻和獨到的見解正是長時間思想勞動的果實。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