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分析【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分析【2】

——以“武漢水污染事件”為例

周乾憲

2012年12月05日17:0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網絡輿情生成機制

“武漢水污染事件”網絡輿情生成大致經歷了微博爆料、新聞報道跟進、微博大規模討論、意見領袖發言、問責風暴,相關部門回應、再到環保議題的討論及網絡動員幾個步驟。分析事件網絡輿情推動因素及相互關系后得出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生成機制如圖1:

首先,該圖體現了新聞報道與網民討論呈現交互影響的特點。將新聞報道比作蘑菇傘蓋部分,微博信息比作蘑菇在地下的部分。新聞報道萃取微博所發表的意見,作為新聞素材。同時,新聞報道在微博上被網民大量評論、轉發,使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最終累積成為能量龐大的整體網絡輿論。

圖1中,豎狀橢圓代表傳播內容的聚合力演變,由快速分散到逐步聚合,即公眾討論武漢水污染事件信息內容涉及多維度的傳播內容,包括事實本身對市民的影響、網民對多個責任方的問責等,最后聚合於共同倡導環境保護議題。橫狀橢圓代表傳播致效的影響力,即公眾對武漢水污染事件認知程度和達成一致輿論的可能性。總體上經歷了事實爭鳴、問責爭鳴、議題爭鳴的三個階段:

事實爭鳴主要指2月29日輿情發酵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武漢水污染相關新聞報道、論壇帖子、原創微博開始出現,其傳播效果的影響力較小,處於橫狀橢圓最小處。輿論尚處於生成階段,輿情焦點仍主要停留在事實的普及,較為單一,處於豎狀橢圓的最小處。內容多來源於微博爆料,圖中橢圓下部分的觸角代表微博信息。

問責爭鳴主要指3月1日至3月2日的輿情高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基礎事件信息的傳播讓公眾和意見領袖有了“談資”,紛紛加入微博討論,新聞報道出現井噴式增長,從地方報紙到央媒均有覆蓋,網絡社區、論壇、SNS社交網站相關話題快速升溫。橫向橢圓擴大,傳播效果影響力大幅增加。同時,豎向橢圓到達中心半徑最大處,涉及對多個相關部門的問責,傳播內容呈現分散化、大規模的特征。同時,政府部門利用媒體新聞報道、官方網站和政務微博發布對事件的處理、問責。如3月1日武漢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在官方網站首次回應,稱白沙洲水廠供水異味已消除,水質符合國家標准。3月2日,武漢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表示歉意並承擔賠償。

這一階段中,意見領袖微博的內容多為原創,在各自專業領域對事件進行了較為專業的解讀,引領問責風暴。環境、水利等方面的專業型意見領袖發聲,如@藍偉光博士:“為了掩蓋一個錯誤,會制造一個更大的錯誤,比如一旦發現原水污染物增加,馬上加大氯投放,卻沒考慮會產生致癌的消毒副產物。”除此之外,綜合型意見領袖對事件進行梳理,長微博和附鏈接開始流行,事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的形態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如@蠻子文摘#熱點聚焦#武漢水污染事件匯編,獲得上千次轉發。

議題爭鳴主要指3月3日以后的輿情持續階段。此階段的報道及微博發言多從環保問題來重新審視事件,已經不僅僅限於對事件的討論。以“武漢水污染事件”為關鍵詞,運用武漢大學ROST虛擬學習團隊CM6軟件搜索,發現事件與如下議題緊密相聯:自來水、水質、鎮江、柳州、末日、淨水、安全、檢測、部門、兩會等。此階段網絡評論內容趨同,豎向橢圓由大變小,傳播內容由分散變聚合,關於環境保護議題的網絡動員多發生在此階段。比如,3月22日新浪微博網友:“今天是第20個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糧食安全’。2012年龍江鎘污染、鎮江苯污染、廣州巴河鎳污染、武漢自來水異味等等問題頻發,中國飲水安全屢次面臨水污染的嚴峻挑戰。關心水污染問題,轉微博,你我共同參與!”由於環保議題的普遍性,參與討論的微博用戶已經不僅僅限於武漢地區,橫向橢圓繼續擴大,傳播影響力達到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事實爭鳴、問責爭鳴、議題爭鳴的三個階段並不是有著明確的時間分界點,在從前一階段向下一階段過渡時,會呈現兩階段特征並存的傳播現象。如2月29日,事實爭鳴階段的微博文已經涉及第二階段的問責部分,代表了今后事件的輿論走向。如“我們都不敢喝水了,希望有關部門能及時檢查出問題,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獲得691次轉發,76次評論。3月3日以后的博文中,網民對相關部門的問責風暴仍然持續,反復激蕩,與議題爭鳴共同存在。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