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全媒體時代紙媒的非對稱發展--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試論全媒體時代紙媒的非對稱發展

鄭迎軍

2012年12月06日14:3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雖然媒體競爭早已進入“戰國”時代,但要靠一種終端一統天下或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時間段內,在人們的信息消費日趨理性並且多元化的情況下,紙媒如能審時度勢、劍走偏鋒,以獨特的思路走非對稱發展之路,或許還能自保甚至略有發展。

【關鍵詞】紙媒﹔全媒體﹔非對稱發展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肌肉”漸漸發達,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以互聯網為假想敵,紛紛練兵自強。驀然回首,大家發現,紙媒不僅沒有被“狼”吃掉,反而進入了一個與“狼”共舞的時期。

不僅如此,大家也許還會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許多大型傳統媒體正由單兵種作戰轉向全媒體發展,它們旗下的傳統紙媒也在漸漸和新媒體進行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形態。《三國演義》開篇有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紙媒尤其是都市類報紙再次面臨嚴峻考驗。有業界人士指出,留給紙媒的時間或許已經不多了。那麼,我們該怎樣來審視這種現象呢?紙媒該作如何應對呢?

紙媒當前的表面繁榮及其背后的高成本意味著什麼?

人們看到,近幾年,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讓紙媒從業者普遍感到幸福指數急劇下降,生存壓力驟增,相繼出現了報紙末日論、消亡論等聲音,尤其是像《華爾街日報》等報紙的去紙化轉型,更是一度讓人們恐慌不已。但是,形勢的發展似乎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糕。

據中國報協2010年度理事會暨中國報業改革發展研討會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的報刊發行量比上年增長14%,創收高達500億美元。

那麼,從這些可喜的成績來看,我們是否認為,紙媒的逆勢增長証明傳統報業的生命力還很堅強呢?筆者認為,現在彈冠相慶還為時過早。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報業已從壟斷階段進入激烈競爭階段,從低成本階段進入高成本階段,從高利潤階段進入微利化階段,報紙市場的開拓難度日益加大,轉型升級、科學發展,已經成為報業集團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目前除了黨報的硬性發行外,都市類報紙大都是在靠多年來形成的品牌生存,所以才會有暫時的繁榮景象。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品牌影響力不是很強的都市報卻在通過泡沫制造虛假繁榮。據了解,為了佔領市場、爭奪讀者,許多都市報的發行費率都在100%甚至更多,以遠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銷售,甚至補貼訂戶許多超值禮品以刺激發行,其產生的巨大差價隻能靠廣告收入來彌補,以前本來是報業集團重要經濟支柱的都市報似乎變得自顧不暇。在這種情況下,有的都市報甚至對外虛張聲勢,有意夸大發行量和營業額,以証明自己仍有實力。

另外,隨著紙張、油墨等原材料價格的不斷走高,報紙印刷成本日益加大,再加上用工制度的相繼完善,用工成本也在水漲船高,這些對紙媒來說,都是剛性的投入。為了開辟財源,許多報社都開發了許多其他產業,搞集團化發展。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報紙這艘“母艦”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如果這個平台沉沒,那其他的一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再者,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說,傳統紙媒巨量的紙張消耗也不符合社會生態發展的要求。因為大量新聞紙的背后,是大片樹木的消失。雖然目前也有廠家採用蘆葦或回收的廢紙來造紙,但畢竟是少數,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在種種考量面前,還有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讀者的閱讀興趣正在發生轉移。對此,《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頭版主編威廉•格魯斯金深有體會,他說:過去買整份報紙,實際卻隻讀那一小部分感興趣的新聞,報紙這種捆綁式的產品讓特定需求者無法得到滿足。讀者或轉向專業報刊、或轉向沒有成本的網絡閱讀。在那裡,媒體提供的信息被受眾按自己的興趣化成小塊,再重新整合。讀者自己決定可以讀什麼內容,而不再是由出版商決定,這直接導致了廣告商的興趣轉移。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