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全媒體時代紙媒的非對稱發展【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試論全媒體時代紙媒的非對稱發展【3】

鄭迎軍

2012年12月06日14:3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創新非對稱發展思路或可使紙媒祛病延年

筆者認為,鑒於目前紙媒尷尬的處境,隻有採取非對稱發展的戰略,才能在未來的傳媒市場謀得一席之地。所謂非對稱發展,就是要充分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找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以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

那麼,對於紙媒來說,化危為機的方法有哪些呢?筆者以為,任何時候都要以內容為王。“因為我們有獨一無二的內容,有在網絡上搜索不到的內容,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價值,這個或許也是媒體生存的一個價值。”《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負責人說。

其實,對於讀者來說,什麼樣的載體不重要,能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隨著報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目前新聞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由於信息的傳播已是發散狀態,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很難獲取自身所需要的獨家新聞。那麼,該如何實現新聞產品的創新,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要有高度,辦一張有自己思想的報紙。厚重的思想是紙媒獨特的優勢,也是開展正確輿論導向的利器。報紙產品創新的一個重點,就是強化內容的思想性。比如,很多紙媒都開辟了自己的雜談、評論欄目,很受讀者歡迎。比如《河南日報》刊發的“何平九論”、“加快領導方式轉變 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十八談”等,都是思想創新的重要成果。

(二)要有廣度,應對不同讀者群的需求,分層次設立版面。同時,讓本土新聞唱主角。在傳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做足做強原創本土新聞,在內容的貼近性上做足文章,可謂制勝之道。無論如何,一定要讓本土新聞唱主角。

(三)要有厚度。厚度,不是指報紙版面的多少、厚薄,而是一張報紙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我們知道,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同樣,一張報紙也要有自己的靈魂。一張散發著墨香的報紙,應當是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適合慢慢去品味。

(四)要有深度,深度報道是紙媒的“金”字招牌。如今,海量的信息往往令讀者眼花繚亂,紙媒就該“把小事做到極致”,讓讀者“解渴”,推出本土典型,為人們提供權威的解析與判斷,此可謂紙媒的重器。如《河南日報》發表的長篇通訊《英雄不老》,就是一個關於時代典型的重大報道。

(五)要在同中尋找不同。因為信息的公開,新聞信息已不可能由某一家媒體所壟斷,新聞同質化現象已是不可避免。但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從中另辟蹊徑,尋找獨特的視角,仍然可以寫出自己的獨家新聞。

(六)要多搞活動策劃,讓“靜”的報紙“動”起來。事實証明,讓“靜”的報紙“動”起來,讓廣大讀者參與進來,使讀者由被動地接受信息到主動地介入其中,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除了內容以外,在其他層面也需認真對待:

(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是干好任何事業的保証。日本三洋公司前總經理井植薰在他的回憶錄《事成於思》中說,什麼是經營管理的根本,根本就在於造就人,“先制造‘優質人’,再由‘優質人’制造‘優質產品’”。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多次指出:“我們鬆下電器公司先造人,然后才是造電器。”也就是說,儲備人才,才是興報之基。

(二)善於運用輿論監督的利器。當前,各級黨委都對輿論監督報道把關甚嚴,導致紙媒特別是都市報的銳氣大不如前,許多都市報的面目日趨黨報化,導致讀者的閱讀興趣減退。但是,我們一定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搞好輿論監督,特別在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民生問題方面更是不能失聲,關鍵是怎麼監督的問題,既讓群眾滿意,又讓領導支持,既靠勇氣更靠智慧搞好輿論監督。省委書記盧展工說,輿論監督也是正面報道。這就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支持,在這個問題上,紙媒尤其是都市報站位一定要正,一定要以德辦報,不能搞灰色監督。不能靠輿論監督“釣魚”,要挾對方做廣告。如果這樣,隻會飲鴆止渴,敗壞報社名譽,失去媒體的公信力。

不管怎麼說,放眼未來,紙媒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參觀過上海世博園信息館的人或許感觸更深,因為那裡展示的是未來物聯網時代到來后,隨手可觸的網絡給人們帶來的極大便利,人們完全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瀏覽各種信息。所以,對於紙媒來說,真的是時不我待。相信,在有限的時間內,紙媒從業者一定會積極做好自身調整,笑迎挑戰,以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內。(作者單位:濮陽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袁舒婕,趙新樂.數字出版深探:iPad能否拯救紙媒[EB/OL].中國新聞出版網.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