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經濟故事--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對外傳播》>>2012年·第11期

講好中國經濟故事

陳衛華

2012年12月17日13:29    來源:對外傳播    手機看新聞

2012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國內正值慶祝中秋和國慶63周年之際,我的同事分別從華盛頓和紐約出發,前往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和北卡羅來納的莫利斯維爾(Morrisville)實地採訪那裡的中資企業:三一重工和聯想集團的美國公司。

我們雖然平時在紐約等大城市不同場合採訪過兩個公司的老總和有關負責人,但深入工廠和客服中心能使記者與上至負責人、下至普通工人進行交流,寫出生動報道。

去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前夕,我的同事深入伊利諾伊州芝加哥60公裡外的小城埃爾金(Elgin)萬象美國公司採訪,及時用生動的故事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企業在美投資對創造就業和當地經濟所做的貢獻。

今年7月30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紐約舉辦了一個小型講座,主講人是來自華盛頓州的民主黨國會議員拉森(RickLarsen),他是國會跨黨派美中工作小組(US-ChinaWorkingGroup)主席。而這個小組是2005年中在中海油對美國尤諾科(Unocal)石油公司並購遭受挫折並最終失敗時刻成立的,目的是為國會議員提供美中關系相關事務的教育。拉森在講座中提到他去年到上海的經歷時說,一位中國企業家提起他自己在密西根州的汽車零部件廠雇佣了500名美國人。拉森隨即問他:“您是否向當地議員反映過這個事實?”那位企業家一臉茫然看著拉森,好像在說:“干嘛要向這些議員反映?”拉森斬釘截鐵地說:“原因是你的工廠在密西根。”

眾所周知,密西根是美國汽車城底特律所在地,而當地經濟近年來遭重創,其支柱汽車業首當其沖,工廠倒閉,失業率居高不下。目前就業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話題,也是今年11月6日美國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兩位總統候選人都在挖空心思宣揚自己創造就業有方,而中資企業在美創造就業無疑是為中國投資樹立形象的好機會。

在美中國直接投資(FDI)雖然總量仍不大,但近兩年增速之快引人注目。這些中國投資為美國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包括很多高薪崗位。而這一事實卻不為大部分美國人所知。

去年5月美國羅典咨詢公司(RhodiumGroup)和亞洲協會及威爾遜中心聯合發布“美國門戶開放?”(AnAmericanOpenDoor?)報告,呼吁美政府和各界積極做好准備,充分抓住來自中國FDI高潮這一機遇,促進美國經濟發展。

雖然美國對外資相當開放,是全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首要目的地,但對來自中國的投資卻雜音不斷。除了中國企業對投資美國情況不夠了解、策略不夠完善、與美國慣例尚有差距外,一些競爭對手和利益集團利用其在華盛頓游說優勢散布中國威脅論。一些國會議員借散布中國投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自己造勢,而美國政府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雖說總體公平,但也不乏對中國企業特別“關照”。所有這些都使中海油和華為等中資企業在美並購案遭受不必要的障礙,最終並購失敗。

指望在一日之間消除美國人長期以來對中國、中國經濟和企業的不了解和誤解是不可能的。美國的盟友日本上世紀80年代在美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也曾使美國人驚恐不已,視日本為洪水猛獸。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日本在美企業終於讓美國人刮目相看,而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與美國迥然不同的中國面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

這也就是說,我們剛起步不久的國際傳播能力戰略肩負的使命重大,任重而道遠。中國34年來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讓世人矚目。在肅然起敬的同時,中國經濟貿易也出現不少棘手問題,中國威脅論也在到處擴散。快速增長的中美經濟貿易出現的一些摩擦,被西方媒體、利益集團和政客無限放大,成為影響兩國正常經貿關系的絆腳石。美國著名的皮尤中心(PewCenter)今年9月公布的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崛起對美國構成威脅,而不少人認為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顧他國利益。

這讓我想到今年5月原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JonHuntsman)在紐約講到他在猶他州當州長時,通過推動中文教育來促進對中國的了解。他說,當地對中國缺乏了解的百姓是直到中國開始大量從猶他州和其他西部州進口苜蓿(Alfalfa)后,才真實感受到美中關系的恩惠和重要。而我們的記者也在此后對猶他州的苜蓿農場主和中國商人進行了採訪,發回了生動的特寫報道。

總結20多年來自己從事對外報道和對外經濟報道的體會,特別是近3年在美國的報道經驗,我認為做好此項工作需要作出的努力還很多,最重要有以下幾點:

1.解放思想,講述完整的中國經濟故事

與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報道集中在問題方面相反,我們對外報道過分強調成就和貢獻,對問題往往不提,或輕描淡寫。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其效力並不高。如果我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不能在國外達到預期目的,我們就應自我檢查,必須像幾十年來不斷進行的經濟改革一樣,改革我們對外報道的戰略和戰術。

其實與從前相比,我們的對外經濟報道已更趨活潑多樣。然而在如人民幣匯率、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等重大問題上,中國主流媒體好像統一了口徑,不能正視自己國家的一些問題,寫出的文章往往過於僵硬。西方讀者不習慣讀一面倒、贊歌似的報道,認為那樣的媒體沒有可信度。所以就抓住西方讀者的心理來說,如何客觀全面地向國外講述中國經濟故事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隻有敢於正視自己國家的問題,才更能贏得他們的尊敬。而消極回避隻有使自己喪失話語權,被自我邊緣化。

2.加強對外經濟報道,培養專業化隊伍

現在每天翻開《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一定會發現一條甚至多條關於中國經濟或企業的報道。路透社財經和彭博財經通訊社近年來在上海、北京招兵買馬,擴充其中國經濟報道,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從今年開始專門為中國單獨開設欄目,享受少數像美國這樣國家才有的特別待遇。可見中國經濟受世界和西方媒體關注的程度。雖然這些西方財經媒體大部分相當專業,其中國報道也基本客觀,但西方媒體性質決定了其報道重點會集中在負面新聞方面,不能讓大家了解完整的中國經濟故事。

面臨如此強大的對手,我們剛起步的對外傳播隊伍顯得年輕和缺乏經驗。特別是財經和經濟報道在國外都是非常專業化的隊伍,很多人受過專門教育訓練,從事相關報道多年甚至數十年,已成為專家。而國內新聞行業中以經濟專業為教育背景和從事財經報道數十年如一日的記者非常少。除跳槽嚴重外,不少有前途的財經記者被提拔后后繼無人。這和國內新聞行業文化有關,人們潛意識裡認為長期在第一線從事報道的記者是沒有出息的,而他們的待遇也往往低人一等。

3.利用西方資源為我所用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現在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美歐,或者是巴西及南非,中國新聞機構越來越多地開始雇佣外國專業新聞工作者。他們中有很多專業財經記者,有的在行業中小有名氣,又能認同或基本認同我們的價值觀。雖然有的薪資要求較高,但其起到的作用往往較大,可以成為我們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一個在海外從事對外傳播的中國新聞機構如果由清一色中國雇員構成,沒有當地人參與,其產品很可能隻能自娛自樂。

利用國外資源也包括用他們的專家、企業家等各類人士為中國說話,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評論中國經濟。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國內主流媒體在引用國外專家評論時往往斷章取義,刪除其負面部分,結果使得這些專家喪失與我們合作的意願。

4.耐心講述一個生動全面的中國故事

西方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擔心通常是因為沒有能夠看到一個完整的中國,看不到一個復雜和多樣化的中國經濟,就會讓中國經濟威脅論有市場。我們在報道中國奢侈品購買力瘋漲的同時,也要報道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以及扶貧任務重大的事實。我們講述美國企業在中國成功的同時,也要講述中國經濟和世界接軌中仍舊面臨的挑戰。

講解中國的故事一定要用西方讀者聽得懂和習慣的方式,用耐心的方式,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