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中國速度”--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對外傳播》>>2012年·第11期

解惑“中國速度”

陳思武

2012年12月17日13:30    來源:對外傳播    手機看新聞

距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間日益臨近,海外媒體對中國的興趣也隨之逐步升溫。外媒最近呈現出來的這股“中國熱”,既延續了全球金融危機后外界對中國新聞的偏好,又具有當前一些鮮明的階段性特色——它們不僅對中共未來人事安排等政治議題進行主觀臆測,也對中國經濟走向議論紛紛,中國經濟增速趨緩更引起了外媒的廣泛關注,悲觀論調不斷涌現。

《華爾街日報》日前刊發文章《中國經濟無路可走?》,借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行車寥寥的某個瞬間發出疑問:中國經濟是否到了無路可走的時刻?高盛、巴克萊、摩根士丹利、荷蘭銀行、麥格理以及中金等國內外大型投資銀行9 月紛紛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下調至7.5% 左右。另外,一些經濟學家也在不斷拋出“中國經濟即將‘硬著陸’”等唱衰中國的分析,例如首次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高盛資產管理董事長吉姆•奧尼爾最近聲稱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已“明顯成為目前全球的最大風險”,日本央行副行長西村清彥8月份則在國際清算銀行一次會議中更警告中國由於地產泡沫、人口結構變化和貸款迅速增長,遭遇金融危機的幾率變大。一時之間,中國經濟的輿論環境變得十分復雜。

速度是核心

今年第三季度以來陸續公布的一系列官方數據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緊張情緒,國內股市反復震蕩下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9 月份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8%,表明中國制造業仍處於收縮區間﹔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今年前8 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數據都呈增速持續回落的態勢﹔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今年前8個月進出口表現也同樣疲弱,僅同比增長6.2%,低於全年10%的目標增速。

這些黯然失色的宏觀經濟數據讓新華社英文財經編輯敏銳地意識到,外界極有可能利用這些數據大做文章,為他們連續唱衰中國經濟提供輿論“彈藥”和事實佐証,因為“數據+模型”歷來是經濟學家分析財經問題並得出結論的典型方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社一條看似普通的英文電訊稿《官方研究員稱中國2012 年GDP 將增長7.7%- 7.8%》於9 月15 日播發,引起了外媒的廣泛關注,路透社、美國著名財經網站CNBC、雅虎財經、英國《晨星報》、《印度經濟時報》、外匯新聞網(www.forex.fo) 等廣泛轉載了新華社這篇報道(見圖),外媒採用范圍和類型之廣為新華社英文財經報道近年來少見。

這條英文電訊稿脫胎於新華社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的一次權威專訪。他在專訪中比較系統地談及對中國的經濟形勢和穩增長措施的看法,透露的信息量十分豐富。由於報道受眾不同,對同一事件的中英文報道必須依據受眾的特點進行相應調整,這也是新華社英文報道一直強調的“內外有別”的原則。在處理英文稿時,英文財經編輯果斷摒棄中文稿面面俱到的做法,結合最近外界頻頻唱衰中國的論調,有針對性地對中國全年以及第三季度GDP 增速的專家預測等關鍵信息進行了突出處理。經過英文編輯精心加工的英文電訊稿對外特點鮮明,短小精悍,連標題和電頭都包括在內隻有333 個單詞,而一天后播發的中文稿《穩內需調結構 惠民生——范劍平談經濟形勢和穩增長措施》則長達1900字,但由於摸准了外媒的興趣,背景添加得當,被外媒廣泛轉載,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成功引導了海外輿論。

觀點是重心

在報道中國各種經濟數據時,外媒極少僅僅停留在數字本身,隱藏在各種數字背后的觀點才是他們報道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他們往往通過採訪經濟學家、市場分析師和業內人士,在不同時期得出中國經濟或“過熱”或“硬著陸”等結論,部分知名財經人士甚至通過撰寫專欄和分析性文章闡述他們對中國經濟的觀感,試圖影響所在國家對華經濟政策。因此,新華社的英文財經報道必須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針對最近海外機構惡意做空中國概念股的做法以及圍繞中國經濟走向的種種悲觀預測,新華社負責中國經濟新聞對外報道的記者編輯也在思考:應該怎樣有效回應,讓外界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

經過仔細研究分析外媒涉華經濟的最新報道,編輯部決定依照客觀事實,加強策劃和組織力量,進行最有力的回應。評論!

以觀點對觀點!很多記者編輯都冒出了同樣的想法。

這時,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進入編輯部的視野。他曾在蘋果、微軟和谷歌等知名的美國大企業高層任職,在海外科技界和財經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最近又聯合多名企業高管、投資者與創業者發表公開信,指責以香櫞為代表的國外做空機構在研究報告中捏造事實,散布謊言。編輯部隨即與他聯系進行了專訪,《李開復:“不能容忍”美機構惡意做空中國概念股》、《李開復棒打香櫞:誰才是資本市場“酸檸檬”》等中英文稿件相繼播發,一場中國媒體的輿論“反擊戰”也隨之展開。

李開復分別在公開信和專訪中針鋒相對指出,知名的中國概念股做空機構“香櫞”所有者安德魯•萊福特有著多年的欺瞞、欺騙和非法行為記錄,其做空中國概念股報告“利用了中美兩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了解中國而捏造虛假信息欺騙美國股民,打擊中國概念股的名聲,讓中國公司、中國人和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受損”,“認為中國公司就是騙子公司,是我們不同意、不接受也不能容忍的事情”。由於李開復觀點十分鮮明,加上其在全球IT 界和財經界的知名度,

相關稿件播發后被國內外媒體反復引用。由編輯部自身撰寫的一系列財經英文評論隨后也密集播發,包括《評論:美國做空機構為一己私利詆毀中國成長型企業》、《(中國網事)李開復與香櫞隔空論戰升級》等,都獲得國內外媒體很好的採用。

業內權威人士的聲音經由新華社這個平台播發后,惡意做空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論調隨后大幅降溫,但是,對中國宏觀經濟的走勢到底如何的問題仍被反復提出,有待回答。

在佔全球GDP 約80%的二十國集團成員中,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長雖然連續九個季度放緩,但增速仍達到7.8%,遙遙領先二十國集團其他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復蘇困難重重、變數增多的背景下,這樣的“中國速度”為何沒有得到外界輿論應有的積極評價?為何在海外輿論的渲染下,中國經濟反而看上去似乎表現最糟糕?

帶著這些疑問,編輯部開始對唱衰中國經濟的觀點進行認真分析,結果發現很多消極報道似乎有意無意忽略了中國經濟放緩的深層次原因,或直接無視中國政府正在採取的穩增長措施以及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巨大潛力等積極因素。

如果我們可以很清楚明白地把這些信息告訴讀者,不就是一篇很到位的評論嗎?於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新華社中英文評論《中國經濟正在沉淪嗎?》於9 月22日順利播發,文章用庖丁解牛的方式,層層遞進,思路清晰,分析扎實,既不否認中國經濟正處於艱難時刻,又對經濟放緩的外部環境和國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主客觀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一氣呵成得出結論:“全球金融危機延宕多年,外界無須對中國經濟放緩大驚小怪。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已看到了黑暗隧道盡頭的亮光,人們只是需要更多一點的信心和耐心。”

評論播發后,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加拿大、印度、羅馬尼亞等國家不少財經和分析全球趨勢性的專業網站全文刊載了新華社這篇評論,香港《南華早報》以及國內英文媒體也紛紛轉載了這篇報道,有力平衡了外界在判斷中國經濟走向問題上的聲音。

新華社對外報道最近針對熱點問題大膽發聲,以不同的報道形式對圍繞中國經濟形勢的疑問展開針鋒相對式的回應,做到在重大問題上不缺位、不失語,為將來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中國經濟新聞對外報道水平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可以預計,圍繞“中國從哪裡來?中國怎麼了?中國將向何處去?”等問題,中外媒體將會展開一場爭奪輿論主導權的“持久戰”,這對我們既是挑戰,也是提高國際傳播力的大好機遇。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