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2月17日專電題:《人再囧途之泰囧》:隨情節而來的笑點既不刻意又很充足
新華網記者段菁菁
中國觀眾對喜劇電影有多渴求,或可從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成績窺知一二:在前期幾乎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小成本制作的《泰囧》上映三天輕鬆破億。
我們並非沒有看過好的喜劇電影,無論是70年代末的《瞧這一家子》,還是80年代由許冠文開創的香港新喜劇,現實性喜劇在中國觀眾中有著良好的觀影基礎。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良性的開端並沒有堅持太久,在喜劇片類型化過程並不成熟的時候,過早地以資本作為主導,放眼過去皆是過度商業包裝的產物。
一直以來,類型片都是中國電影的“軟肋”,人們對類型電影的認識仍停留在動作、警匪、喜劇等較為粗淺的概念上。而事實上,僅喜劇就能可細分出眾多類型,例如《失戀33天》是都市輕喜劇,《瘋狂的石頭》《黃金大劫案》是奪寶喜劇,而《泰囧》則是典型的公路喜劇。
在整體架構上,《泰囧》基本沿用了公路喜劇的框架,在主人公徐朗與王寶的出行目的上進行相對復雜的設定,又增加了商業對手對於目的地你爭我搶的情境,營造出捧腹、溫馨、緊張、刺激等“五味雜陳”的喜劇效果。
而《泰囧》的成功不是因為簡單的喜劇類別。它以劇情為框架,喜劇元素大都是因為情節或者性格而生。用導演徐崢自己的話說,這部電影的笑點是隨著情節而來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出自表演,而非過於浮夸的坊間段子。“喜從故事來,既不刻意,又很充足。”這樣的設定,成為影片好看的基礎。
2006年,“黑馬電影”《瘋狂的石頭》曾引起了不小的風潮,類似的喜劇也如雨后春筍不斷出現,但無論是從情節敘事到制作工藝都遜色許多。2012年的《黃金大劫案》票房,也在提醒創作者,喜劇還是要根植於現實生活,接地氣、說人話。
《泰囧》並非無可挑剔。但至少,徐崢把我們遺失的中國現實性喜劇的優勢和傳統撿了起來。多年以后回頭再看《泰囧》,我們會發現,在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它未必是部“讓人稱奇”的喜劇片,也未必承擔著宣告所謂“中國類型喜劇片時代”到來的重任,或許在中國觀眾心中,它隻不過是一部真正的喜劇罷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