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進口片促使中國電影重新洗牌
【聲音】“市場開放這一天是遲早要到來的,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才是常態。”
——樂視影業CEO 張 昭
【點評】 2012年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格局出現了巨大的調整,而種種調整的出現,歸根溯源都指向年初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
依據中美雙方達成的這則協議,中國每年引進的進口分賬大片的數量由20部增加至34部,這一改變不僅使國產電影市場份額跌破了保持多年的50%以上水平,也使中國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審美趣味發生了改變。在市場杠杆的調節作用下,涌入電影產業的資本投資策略隨之發生了變化,制片、發行、放映等環節的利益分配出現調整,國產大片與高票房的綁定聯系被打斷,波動的市場大盤裡,既有大面積存在的虧損,也有一躍而起的“黑馬”,產業和市場的真實健康狀況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袒露在人們面前。
增加的14部進口分賬大片究竟是入室之“狼”還是殺進沙丁魚群的那尾“鯰魚”,這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將隨著產業發展的進程逐漸水落石出。但不管怎樣,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必將越來越高,文化市場開放這一天也遲早會到來。有激烈者說,中國電影從業者的那份嬌氣恰恰是被“保護”出來的,在這場來勢洶洶的大浪中,誰會笑到最后,誰就是傳說中的那位“真英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