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背后是作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文風背后是作風

楊  彥

2013年01月04日14: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手機看新聞

文風如何改?答案早有之: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文風要改,務必先深入基層,轉變作風。

凡當過記者的,都有這樣的體會:採訪越深入,寫作越用心,就越有可能出精品。其實,能當記者的人,尤其是人民日報記者,其基本的運用文字的能力都沒有問題,作品質量之所以有差異,全在於是否花了力氣,用了心思。

道理盡管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都會那樣去做。記者為何不願花力氣、用心思地寫好每一篇稿件?原因有很多,並不全是主觀問題、態度問題。有的因為時間要求緊,例如一些規定動作稿,從接到指令到稿件見報,有時隻有一兩天時間,記者沒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去深入挖掘﹔有的因為記者對所寫選題本身並無多大興致,隻為完成任務﹔有的因為擔心版面無保障,費時費力卻不一定能讓稿件落地,這一般見於自主採寫稿件。與此相對應的,是另一種值得深思的情況:為什麼一些內容單薄、文字老套的稿件得以見報?有的甚至還被放在了重要位置。這就是把關問題。放寬條件、降低門檻,會讓記者產生這樣的想法:寫好寫差一個樣。我們說記者應該用80%的精力去經營20%的重點稿件,這個“經營”指的是稿件的採訪、寫作、打磨,而不是花費很多精力去“琢磨”稿件的落地問題。

基於以上分析,要改文風,需多方面共同努力:

在記者方面,按照地方部領導的說法,就是應“堅持走轉改,強化短實新”。好的文風表現為短(文章雖短,有效信息量卻很豐富)、實(信息真實、語言朴實、情感充實)、新(文字新、表達方式新、表現形式新),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所有的記者在通訊便捷、信息極易復制的今天,依然堅持新聞戰線前輩們“靠腳底板跑新聞”的優良傳統,到最貼近生活、最貼近實際的地方去挖掘新聞富礦。因為不管從任何一家媒體已過濾和稀釋的信息中找新聞,都遠不如親身到基層來得真切和鮮活。

在編輯方面,首先做一個負責任的編輯,不為人情所困,敢於讓記者反復多次地改稿,甚至不留情面地斃稿﹔其次做一個有慧眼的編輯,善於從記者自主採寫的稿件中發現好選題,並進一步指導記者寫出好稿。正如蔡名照總編輯在地方部調研時以其親身經歷指出,“好記者是由好編輯帶出來的”。他說,在新華社當科技記者時,曾有一位編輯花了整整一夜時間給他寫了封長達14頁的信,對他那一年的新聞報道做了深入分析,這讓他以后的職業生涯獲益匪淺。

在激勵機制方面,應以質量為唯一標准,重獎真正的好稿。應不拘泥於比例指標,如果沒有達到要求的稿件,要允許空白﹔不要因為考慮各種平衡,而把不符合標准的稿件勉強推薦。每一篇“好新聞”都應是記者學習的范例,令人信服。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地方部

 

 

分享到:
(責任編輯: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