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研究的最高獎項——記第六屆吳玉章新聞學獎評獎活動--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2月上

新聞學研究的最高獎項——記第六屆吳玉章新聞學獎評獎活動

2013年01月04日16:24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0月3日,第六屆吳玉章新聞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舉行,陳力丹的《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胡泳的《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林愛珺的《知情權的法律保障》、吳廷俊的《中國新聞史新修》、王潤澤的《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業及其現代化》等五部學術專著獲獎。

獎掖精英、弘揚學術——吳玉章基金和吳玉章獎

為紀念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長吳玉章同志,中國人民大學於1983年設立了吳玉章獎金基金,2002年更名為吳玉章基金。現任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為李鵬、宋平同志,主任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同志。

吳玉章基金設立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以下簡稱“吳玉章獎”),該獎面向全國,主要獎勵國內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人文社會科學論著,旨在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吳玉章獎每五年評選一次。現評獎學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新聞學、教育學、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經濟學和法學等8個學科,每個學科設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優秀獎2∼3項、青年獎1項。自1987年至今,該獎已頒發五屆,先后有郭沫若、呂叔湘、胡繩、王力等數十名著名學者獲獎,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吳玉章獎是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規格較高的獎勵。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今年吳玉章基金又首度增設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面向全國,旨在獎勵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奮斗終身、貢獻卓越,並且現仍活躍在學術界的學者,獎勵金額每人100萬元,鄔滄萍、馮其庸、湯一介等三人獲獎,此獎將成為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齊名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最高榮譽獎項。

仔細審閱,認真評選——第六屆吳玉章新聞學獎評獎流程

本屆吳玉章新聞學獎從2012年4月初開始接受評獎申請,至2012年5月底征集期結束。征集到的申請評獎的專著,既有來自本人申報的,也有來自網絡推薦的,前者為34部,后者為118部,共152部,涉及歷史新聞傳播學、理論新聞傳播學、實際應用新聞傳播學和傳媒經濟學等各個領域。參評的專著,以2006∼2010年這五年內出版的為限。

本屆吳玉章新聞學獎評審組召集人為吳玉章基金委員會委員方漢奇教授,評審組成員由基金委員會聘請的來自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人大、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的7位專家組成。這些專家既有來自新聞工作第一線具有豐富經驗的媒體領導,也有在新聞教學與研究領域內有一定聲望和影響的學者。

本屆評審組成立后,利用6月、7月兩個月的時間,由工作人員將自報和推薦參評的共152部著作先期分送評審組的各位專家認真審閱,並初步搜集他們的評審意見。在經過細致認真的前期准備工作后,於8月15日、16日兩天,召開評審組全體專家會議。通過討論和多次篩選及多次無記名投票,最后確定了新聞學獎獲獎的全部名單,報請基金委員會審議通過。

百花齊放,蝶舞蜂喧——第六屆吳玉章新聞獎獲獎作品

本屆吳玉章新聞獎共評出獲獎專著五部:特等獎空缺,一等獎1部、優秀獎3部、青年獎1部。下面作簡要介紹:

一等獎是陳力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所著的《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該書從人類信息交流的角度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思想,對他們關於信息傳播的觀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填補了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該書從馬克思所感慨的“我們的交往”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研究人類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種現象,論証了他們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理論、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與此同時,還在思維、語言、文字、宗教、文藝、輿論、宣傳、新聞、報刊、法律等多維視野上建立了精神交往學說,有較強的學術開創性。該書較為全面完整地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信息傳播的宏觀和微觀的諸論點,較為系統地展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開放思想體系,觀點新穎,論証嚴謹,邏輯性和說服力較強。

優秀獎三部(排名按獲獎者姓氏音序):

一為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所著的《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該書提出了“共有媒體”的概念,並認為這種集制作者與消費者於一體的全新傳播工具,消解了傳統的信息中介,對於推進中國公眾的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特別是促進尚不發達的公共傳播領域的成長,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作者通過“共有媒體”這一中介,為讀者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該書強調數字技術是被植入預先確定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中的,在技術的動態趨勢和保持現狀的慣性作用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並據此認為,對“共有媒體”的限制,應該明顯低於對傳統媒體的限制。全書思辨性較強,論証嚴謹。對中國網絡數字信息傳播的特殊發展路徑及其對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特殊影響方式所作的分析,顯示出了觀察中國社會變革的獨特視角,具有較強的理論上的創新。

一為林愛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所著的《知情權的法律保障》。該書對知情權理論作了較為扎實的基礎性研究,廓清了知情權的概念和歷史,並對其在權利行使和保障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難點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豐富了該領域的理論成果,有利於受眾知情權在新聞工作實踐中健康、有序、良性地發展。該書重視全人類在知情權方面創造的制度文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知情權法律制度進行了細致的比較研究,總結出了其中的規律和特點,體現了作者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廣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理論素養。該書在公法領域的知情權、私法領域的知情權,以及公益訴訟中的知情權的研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一為吳廷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所著的《中國新聞史新修》。該書是作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與研究成果,精心撰寫的一本“體例新、內容新、觀點新”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類著作。在體例上,作品一改傳統革命史范式下過於意識形態化的編寫體例,將媒介本身的發展演進及其現代化作為體例劃分的依據,所設的“帝國晚期”、“民國時期”、“共和國時期”等章節,和以“八面來風”、“五方雜處”、“定於一尊”為題的形象化的概括,頗具匠心。體現了該書對整個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確的把握,以及作者在史膽、 史識和史才上的追求,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獲得青年獎的是王潤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所著的《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業及其現代化》,該書角度新穎,較好地彌補了對北洋時期新聞史研究的不足。對北洋時期官辦報紙、政黨報紙、商業報紙、宗教報紙、通訊社及廣播電台等各種媒體分門別類地作了較為清晰的介紹和研究。同時,還緊緊圍繞“現代化”這一線索,對這一時期新聞事業運營模式的現代化、新聞理論和新聞理念的現代化作了一定的探討。對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業及其現代化有著較為宏觀的把握、較為全面的概括和較為准確的分析,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該書還注意在結構上擺脫傳統新聞史研究的程式與套路,按照新聞業自身的類別、結構和發展特征劃分成若干板塊,將局部和個案性質的新聞史課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自出機杼、頗多新意。

以上各獲獎專著,都是2006∼2010年這一時間段內出版的各個年齡段作者學術研究中的精品,是這一時間段內出版的歷史新聞傳播學、理論新聞傳播學、實際應用新聞傳播學和傳媒經濟學等各個新聞傳播學術領域內優秀著作的杰出代表。吳玉章基金對這些著作的獎勵,對中國新聞傳播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吳玉章基金會和所有從事新聞傳播學教學和研究的工作者們共同的期望。

附:歷屆吳玉章新聞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1987年):

一等獎:方漢奇著,《中國近代報刊史》

優秀獎:艾豐著,《新聞採訪方法論》

第二屆(1992年):

一等獎:鄭興東著,《報紙編輯學》

優秀獎:姚福申著,《中國編輯史》

第三屆(1997年):

優秀獎:吳廷俊著,《新記大公報史稿》

優秀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編,《中國應用電視學》

第四屆(2002年):

一等獎: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

優秀獎:邵華澤著,《同研究生談新聞評論》

優秀獎:藍鴻文著,《新聞採訪學(第二版)》

優秀獎:程曼麗著,《“蜜蜂華報”研究》

優秀獎:唐緒軍著,《報業經濟與報業經營》

第五屆(2007年):

一等獎:彭蘭著,《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

一等獎:趙玉明著,《中國廣播電視通史》

優秀獎:鄭保衛著,《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

優秀獎:楊海軍著,《中國古代商業廣告史》

優秀獎:姜飛著,《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