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媒體,獲“中國新聞名專欄”的,大河網“焦點網談”在先,《大河健康報》“健康話題”在今。“焦點網談”2006年獲獎,是中國互聯網首個“中國新聞名專欄”﹔“健康話題”今年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名專欄),是河南省紙質媒體首個“中國新聞名專欄”。
“健康話題”為什麼能獲獎?評委們說,是因為它獨具的科學評論的特色。為什麼是“獨具的”?因為其他媒體沒有。什麼是“科學評論”?就是以新聞評論的筆法闡述科學觀念、科學知識。這就是特色。
寫作方法獨具特色
報紙不能沒有評論,即便是健康類報紙,也不能沒有評論。《大河健康報》注重實用性,但也要讓評論佔有一席之地。
評論不好寫,所以許多寫作者不寫評論、不敢寫評論、不會寫評論。評論不容易寫活、不容易寫得生動,所以許多讀者不願意讀評論。因為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我們當初開辟這個專欄的時候,有意不叫評論,而叫“話題”,以鼓勵作者寫,吸引讀者讀。
“健康話題”當然要說健康,可是如果隻說健康,未免單調,未免乏味,而且說著說著就沒什麼可說的了,所以要圍繞健康向四周發散,盡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這樣就有百變的話題、百變的話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健康的宗旨不能變。
“健康話題”經常涉及歷史,這是我們有意為之。這個路數對不對呢?這次中國新聞獎頒獎會上,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作為獲獎代表上台發言,她說他們的獲獎評論是從黨史中汲取營養。由此我們想到,“健康話題”從古代歷史中汲取營養,不亦可乎?
既然是“話題”,那麼怎麼說都行,這就要突破傳統的評論模式,別那麼正經八百,要不拘一格,但絕不能像網絡上的評論那樣胡論瞎侃。
“健康話題”算什麼樣的文體呢?上海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把“健康話題”稱為“四像”、“四不像”:像評論又不像評論﹔像雜文又不像雜文﹔像散文又不像散文﹔像科普文章又不像科普文章。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不拘一格。因此,上海大學出版社欣然把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健康話題”結集出版,書名叫《觀念決定健康》。
“健康話題”寫健康,要寫出知識、寫出思想,為了吸引讀者讀,還要有趣味。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程度比較高的讀者,可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讀者卻不喜歡,所幸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文化程度都不低。眾口難調,我們隻能照顧大多數人的口味。
辦報思想獨具特色
新聞界常說“政治家辦報”,這是說媒體的政治導向要正確。若政治導向錯誤,將誤國誤民。其實,新聞界也應當強調“科學家辦報”,如果科學導向錯誤,也會誤國誤民。
大躍進時期,媒體政治導向壓服科學導向沿著錯誤的道路迅跑,政治放衛星,科學做解釋,畝產幾千斤、幾萬斤、幾十萬斤的假數字竟然一時讓人信以為真。
改革開放以后,政治導向正確了,但是卻與科學導向分離了,一些媒體一邊宣傳改革開放,一邊宣傳偽氣功,持續20年,讓億萬人走火入魔。
偽氣功熱戛然而止以后,偽養生熱又持續10年,這完全是一些出版社、電視台、報紙、網站煽動起來的。所幸主流媒體的科學意識終於覺醒,遂使偽養生大師銷聲匿跡。
伴隨著偽養生熱,一些出版社、電視台、報紙、網站也在妖魔化轉基因。轉基因之爭其實不是科學之爭,而是主義之爭,是極端環保主義與和諧發展主義之爭。極少數科學家奉行極端環保主義,寧要原生態,不要發展,所以反對轉基因﹔絕大多數科學家奉行和諧發展主義,讓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因而支持轉基因。在我國,培育農作物轉基因新品種並實現產業化,是國務院2008年確定的中長期重大科技專項,已寫入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
科學導向正確的媒體,其科學報道也僅僅局限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成果,而缺乏指導生活的科普宣傳。
《大河健康報》是黨報的子報,也姓黨,也應堅持“政治家辦報”,但畢竟是專業報,更主要的是堅持“科學家辦報”,這就是我們的辦報思想。我們牢牢把握科學導向,堅定不移地批判偽科學、偽養生,不遺余力地傳播真科學,為讀者解疑釋惑,在全國媒體之林中獨樹一幟。
報紙參評“中國新聞名專欄”,必須提供12個月的每月第二周的1篇作品,這相當於“隨機取樣”,看你的日常水平。《大河健康報》提供的每月第二周的作品,有批判偽科學、偽養生的,有新醫改的,有轉基因的。還要提供2篇代表作,看你的最高水平。可見,評上名專欄比評上單篇的好新聞更難。
評委們都是新聞專家,不是科學專家,所以對“健康話題”的科學評論感到耳目一新,認為這就是特色。現在回想,我們感到,之所以獲獎,主要得益於科學,得益於我們“科學家辦報”的思想。
我們的新聞觀獨具特色
中國記協主辦的《三項學習教育通訊》2012年第6期發表了我們撰寫的《大河健康報:傳播科學的聲音》一文,我們在文中表達了我們的新聞觀。其中寫道:
有些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不是由事物的表象決定的,而是由事物內在的科學性來決定的。
科學的真諦就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對於那些具有科學內涵的新聞事件來說,應該先弄懂科學,然后才能實事求是地把握真實性,不懂科學,甚至置科學於不顧,就不能保証真實性。
“三貼近”要求記者貼近實際,對於那些具有科學內涵的新聞事件來說,貼近實際就是貼近科學。
“走轉改”要求記者轉變作風,當記者面對那些具有科學內涵的新聞事件時,記者的工作作風就要轉變為科學作風,重視科學、尊重科學。
科學與政治、經濟相伴而發展,許多新聞事件都具有科學內涵。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的科學導向,可把政治導向落到實處﹔媒體的科學評論,和新聞評論具有同等的力量。
因為獨具特色,所以讓人耳目一新
“健康話題”因有特色而獲獎,因有特色而讓人耳目一新。具體來說,是怎樣的特色呢?僅舉一篇如下,窺一斑而知全豹。
食品為什麼這麼香
現在的食品,遠比過去的香,為什麼?這要從分子層面進行分析。
食品千萬種,食品中的營養分子也就5種,分別是:由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分子,由脂肪酸組成的脂肪分子,由糖組成的澱粉分子,還有維生素分子、礦物質分子。這5種分子,有些許香味,但很淡,可是我們燉雞、煮肉、烹魚、蒸饅頭、吃水果,卻分明聞到了濃郁的香味,咋解釋?原來,這濃郁的香味主要來自這5種營養分子之外的芳香族分子,因為芳香,就把它們劃為一族。芳香族分子在食物中含量很少,卻決定著食物的品味。
芳香族分子有數千種,它們的名稱中常含有“醇”、“酯”、“酚”、“醛”、“酮”、“醚”、“苯”、“?”等字眼,它們在食物中含量很少,卻在非食物的植物中含量較多,這些植物被稱為香料植物,香料植物有數千種,可用來為食物增香的有數百種,它們使食物更香。
古代的名廚都利用香料植物為食物增香。彭祖以茶籽燉野雞,肉美湯鮮,獻於堯帝,堯帝大喜,封彭祖為諸侯。伊尹利用香料植物為商湯調制鵠鳥之羹,而為商湯倚重,伊尹由調味之道而明治國之道,被商湯任用為相。易牙利用香料植物為齊桓公調制美味,齊桓公隻吃易牙做的飯。香料植物大多有藥效,易牙竟治好了齊桓公愛姬的慢性病,易牙因此被寵信。明末南京秦淮名妓董小宛,烹飪的肉有鬆柏之味,烹飪的魚有蘭竹之香,佐以茶葉改良東坡肉,史稱董肉,擱在今天,電視台一定會請她主持美女私房菜。
現在的地方名吃都是因為香料植物而有名氣。比如,北方的一些老字號燴面,名氣不在於面,而在於湯,面誰都會拉,而湯裡的香料植物的配方是秘而不宣的。香料植物南方居多,有的香料植物人所共知。比如香茅,顧名思義,是氣味芳香的茅草。普通茅草無香氣,常用來搓草繩、編草苫、搭茅屋。茅屋象征貧寒,杜甫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被傳誦千年。也有豪華茅屋。王維有詩:“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文杏就是銀杏,銀杏樹也有香氣,用銀杏樹做棟梁,用香茅覆屋頂,滿屋芳香,盡顯奢華。香茅珍貴,一般不用來搭茅屋,而用做香料。雲南傣族把香茅浸於水中,這水便成了檸檬水﹔用香茅做湯料、用香茅做烹調料、用香茅捆扎活魚小火慢烤,皆有鮮美奇香之味道。
隻用香料植物增香,至今仍為一些飯店所恪守,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也有一些飯店用香精增香,這也不必譴責。香精就是香料植物的精華,把香料植物中的芳香分子提取出來就是香精。香精是現代食品工業、烹飪業的核心:為了滿足消費、引導消費而開發香精,香精已有數千種﹔一種香精一種香味,幾種香精又可組合成一種香味,千變萬化,以至無窮。香精使食品風味萬種。沒有魚的魚湯、沒有骨頭的骨頭湯,都是用了香精﹔方便面、休閑食品、膨化食品、洋快餐味道獨特,也是因為香精。康師傅方便面的廣告說“就是這個味”,這個味獨一無二。豫東曾經有位才高八斗、風趣幽默的縣委書記鼓勵基層干部敢於辦企業,說:“康師傅方便面不就是干面條嗎?咱們農村婦女哪個都會做。”是的,干面條好做,卻做不出那個味。
食品工業、烹飪業用的香精叫食用香精,還有化妝品用的香精、酒用香精、卷煙用香精等等。味精、雞精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不屬於食用香精,食用香精的主要成分就是醇類、酯類、酚類、醛類、酮類、醚類、苯類、?類等等。按來源分,香精可分為天然香精、合成香精。天然香精從植物中提取,合成香精是化學合成的。人們崇尚自然,可以接受天然香精,卻排斥合成香精。其實,天然香精很少,而合成香精很多。合成香精的分子與天然香精的分子相同或相仿,是無害的,是經過國家批准使用的,但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都回避“合成”二字,隻標注“食用香精”。
為什麼天然香精很少?因為成本很高。像採野菜那樣採集野生香料植物,很費人工﹔人工種植香料植物要佔用耕地,更比種庄稼費人工﹔從香料植物中提取香精,猶如冶煉礦石提取稀有金屬,廢物多,獲取少,不到千分之一。法國香精聞名全球,種植的香料植物才有50萬畝,而合成香精則不可勝數﹔日本耕地有限,更以合成香精為主﹔我國新疆一家大型香精企業隻種了600畝香料植物,而生產的香精卻可鋪滿600畝土地,毫無疑問,大多是合成的。
為什麼合成香精很多?除了成本低,更因為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香味。有無數的有機分子可供組合,無數次地進行化學反應,便不斷生成新的自然界沒有的芳香分子。此香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若彭祖、伊尹、易牙、董小宛再世,必然自愧弗如。
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消費者口味求新求變,香精需求量越來越大,越是富裕國家需求量越大。若都用天然香精,人工栽培的香料植物不如野生的,那麼植被將遭浩劫。若崇尚自然,就接受合成香精吧。
食品極大豐富以后,人人講究味道。越香越享受,享受的實質是刺激,你的味蕾、你的胃偶被刺激是享受,連續被刺激就是受罪,方便面連吃三天如何?肯定倒了胃口,而白水青菜煮面條一輩子也吃不煩。表現為味道的芳香分子畢竟不是營養,所以,為健康計,不要一味地追求味道,可是,就有那麼多人就是要一味地追求味道,就像有權的、有錢的、有魅力的人一味地追求美色。奈何?
(作者單位:大河健康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