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矛盾分析在數字新聞中的應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2月上

淺議矛盾分析在數字新聞中的應用

盧文軍

2013年01月04日17:0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數字新聞也被稱為精確新聞。它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以量化的語言描述新聞事實,能夠更好地反映大眾的態度和意見,很受讀者歡迎。而在新聞工作中,它也存在一些問題。文章通過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研究數字新聞,從而矯正和提升新聞工作者採編數字新聞的能力。

【關鍵詞】數字新聞﹔矛盾分析﹔方法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人創造了被后世人們稱為阿拉伯數字的0,1,2,3,4,5,6,7,8,9十個數字。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菲洛勞斯說:“龐大、萬能和完美無缺是數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類生活的開始和主宰者。沒有數字,一切都是混亂和黑暗的。”15世紀到17世紀,數學符號“+、-、×、÷、=”的出現和廣泛應用,直接將人類社會從口語時代歷經文字傳播時代進入今天的數字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也為數字新聞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數字新聞有時被稱為精確新聞。﹝1﹞1973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菲利普•邁耶寫作的《精確新聞學》奠定了精確新聞的理論地位。20世紀80年代全美幾乎所有的新聞院校都開設了“精確新聞報道”的課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民意調查的興起,一些媒體也開始採用精確新聞的報道方法。2002年黑龍江經濟報社副社長祝培嶺先生的《數字新聞》一書對數字新聞做了深入的分析,並對新聞實踐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主張。2007年,王鳳在《新聞採編》中給“數字新聞”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數字新聞是指以數字的精確精神為支撐的新聞報道。”2011年劉霆召提出了數字的新聞屬性。

數字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大量採用社會調查數據來說明新聞事實。與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相比,數字新聞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它以量化的數字語言描述新聞事實,所以顯得更加客觀、公正,更能反映大眾的態度和意見。此外,數字新聞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涉及面較廣,排除了個別的偶然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說服力。而且新聞事件本身從宏觀定性到微觀定量的轉變和結合,使得新聞事件本身的報道更易於群眾理解,更契合群眾心理需要。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數字新聞的採編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數據本身自相矛盾、數據空洞泛泛而論等。本文嘗試通過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矯正和提升數字新聞的寫作。

我國數字新聞的發展態勢

立體化網狀快速發展,空間巨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民意調查興起,一些媒體開始採用數字新聞的報道方法。而現在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網絡媒體幾乎每個版面或每個時段都有帶數字的新聞出現。同時,《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還開設了“數據生活”“精確新聞”等相關欄目。早在2004年就比較成熟的有《中國青年報》的《調查•觀察》專欄、《北京青年報》的《精確新聞》專欄、《文匯報》的《文匯財經•商業街區》專版之《新聞來自數據?數據產生新聞》專欄等。﹝2﹞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位和質量,越來越關注周邊社會的發展,數字新聞所攜帶的新奇性、有趣性、轟炸性信息必將吸引和形成新的新聞受眾。尤其是科技的進步,使得微博客、手機報等新的傳播手段和新的傳播載體能夠出現。在精神追求和物質生活同步提升的時刻,人們對信息的訴求增大,數字新聞的市場也隨之打開。

數字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通過20多年的發展,作為數字新聞標志的數字也出現了新的可喜的變化。數字出現的位置由面到點,由表及裡。新聞標題、新聞主題、新聞副題、新聞導語、新聞主體都出現了數字,而且在不經意間的細節裡也有流露。同時,數字出現的形式也更加多種多樣。新聞報道中的數字也從最基本的自然數發展到自然數、分數、倍數、百分比、成數、不等式與等式等多種形式並存。而且數字還與其他元素相組合,比如表格、曲線、柱體、圓餅等形式。數字豐富的表現形式,讓新聞事實變得更加具體,更加可被感知。

新聞媒介和受眾互動極其強烈。數字新聞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媒介獨自一家傳播新聞事實的局面,廣大讀者可以針對數字新聞中的數據信息進行評點,極大地彰顯了輿論作用。例如“河南十八大黨代表68名”這一新聞事實,在河南經過《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商報》《鄭州日報》等紙質媒體及相關網絡媒體積極有效的傳播,使得廣大受眾得知這一情況。另一方面,受眾也在自己的周圍空間裡積極傳播,並形成互動反饋,使得輿論效應進一步彰顯。在百度中搜索“十八大代表河南68名”相關信息就達127萬個。新聞媒體的廣泛傳播和受眾的需求心理相結合,新聞中數字給讀者所帶來的滿足感和震撼感空前加強。

數字新聞存在的問題

假新聞或者類虛假新聞依然存在。真實性原則是新聞的核心和靈魂,是新聞實踐活動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縱觀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新聞系統治理假新聞的力度從沒有鬆懈。純粹的假新聞基本絕跡,而類虛假新聞還零星存在。類虛假新聞是指在一些基本事實真實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主觀臆斷成分,憑猜測對現有事實加以延伸和擴展,武斷地對於事件的未來與結局給出似是而非的預測和推斷。[3]對於虛假新聞和類虛假新聞,我們在新聞採編中要堅決予以摒棄,數字新聞更是要求准確性和精確性。

數字運用不切地區實際,過空過大。全國性、行業性的新聞不是不可以引用,而是引用的這些信息應和媒體所在地區的大眾生活有關聯,要能夠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借鑒、參考、警示和影響。否則,倒不如不引用,引用了反而顯得大而空。

數字滿篇,枯燥無味。一篇新聞報道,滿是數字,或數字佔據新聞文本較大的比重,尤其是中間還夾雜著一些專業術語的情況。這樣的新聞,讀者讀過以后,一無所獲或一頭霧水,不明白這篇報道想說的意思或者無法得到自己想獲得的信息,使人感覺枯燥無味。

同一新聞事實,報道結果卻互相矛盾。同一個新聞事件,同一個新聞源,報道的宏觀結果卻不一樣。現實生活中確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可能是採寫角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要讓讀者看得出你的角度,避免產生誤解,否則難免會出現兩篇文章“對打”的現象,引起公眾懷疑,降低媒體公信力。如果涉及重大新聞事實或可能引起讀者懷疑的數據事實,應該以國家相關部門的權威統計數據為准。如果國家相關部門沒有數據的,應該多多斟酌或者暫時不寫。

矛盾分析對數字新聞的矯正和改進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它具有統一性和斗爭性。其中斗爭性指的是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著同一個體所含對立面雙方相互分離的趨勢。數字新聞的要素在斗爭的過程中,矛盾雙方此消彼長,最終達到新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採寫的數字新聞克服自身缺陷,達到新的符合新聞精神的報道,從而實現數字新聞本身的質變。下面就運用矛盾的斗爭性進行數字新聞的矯正和改進作以分析:

真與假的矛盾,去偽存真,確定數字新聞的精確性。真與假的矛盾是新聞採寫要面臨的第一個矛盾,也是核心矛盾。新聞的真,要求對新聞事件的描述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它的影響有幾分就是幾分,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能隨意添加,也不能肆意減少。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新聞人,尤其是記者,是新聞的第一把關人,是原始信息的搜集者和新聞的主要生產者,在生產新聞時,要以職業精神來保証新聞的客觀、公正和中立,避免偏見,不夸大不縮小,在採編新聞過程中,要對數字仔細核實,確定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記錄結果的嚴肅性,是正是負,是大是小,是一個零還是兩個零,等等,都要確保准確無誤。

大與小的矛盾,以小見大,數字新聞的空泛性。有時候,某些記者動不動就喜歡引用全國數字,這樣雖然可以更好地反映全局,但是數字報道和群眾實際生活相去甚遠,普通受眾無法從中獲取可供指導的信息。隻有通過適當的採訪,進行改編和組裝,從一個大環境裡抽取出與當地老百姓生活相關的小例子,“以小見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讀者才會喜歡看。

例如,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黨員大會的召開,《經濟日報》曾採寫過一篇報道《10年跑贏30年 我國農業機械化實現兩大跨越》﹝4﹞。作者選擇了農業,農業中又選擇了農業機械化,而農業機械化這個方面又著重寫了兩大跨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從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農業生產方式從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正是這兩大跨越以小見大說明了農業機械化、農業和經濟總量的總體提升。報道中,數據翔實充分,讓人一目了然又十分信服。

虛與實的矛盾,虛實相生,保証數字新聞的靈活性。數字新聞的存在,既離不開數字也離不開新聞。如果沒有數字,就不是數字新聞﹔然而如果純是數字,數字新聞就難免枯燥無味,最終失去讀者。虛實得當是虛實結合的更高標准,即該虛則虛,該實則實,虛不空泛敷衍,實不畫蛇添足。具體數字和形象比喻的結合是新聞中數字元素運用的較佳表述方式。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對接這一新聞事件,《京華時報》刊發了《神八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難似百米穿針引線》﹝5﹞一文:“交會,是讓兩個航天器在預定的時間同時到達一個指定的地點聚集。……兩個航天器的軸線要求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要知道兩個航天器都距離地面300多公裡,以極高的速度運行,基本上是第一宇宙速度(7.9公裡?秒),要實現這個控制精度非常難,這對導航定位系統和對接機械都是嚴峻的考驗。”

究竟是什麼樣的考驗呢?作者用了“百米之外穿針引線”這一形象的比喻,使讀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對接實在是難度空前。而最后成功對接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杰出智慧和科研人員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質。

被動與主動的矛盾,化被動為主動,迎接數字新聞的市場性。一些新聞記者把數字和事實往那兒一擺,就算發表文章了,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以往的新聞報道常常是直接從文件中摘取相關段落直接引用,數字報道變成了“數字記錄”,新聞傳播變成了數字發布。而2004年的兩會報道力求在准確記錄和及時發布數字的同時,提供對數字所蘊含意義的解讀,幫助受眾理解數字背后“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數字解讀,首先是對其意義的深入闡釋。數字解讀,也包括對數字背后“為什麼”的發掘。數字解讀還包括對數字新聞背景的描述。﹝6﹞對新聞本身或者對數字的解讀,是數字新聞發展的一個方向。數字新聞的採編需要深度報道。這個數字怎麼得來的,經歷了什麼樣的環節,有什麼意義,這也是廣大讀者想弄明白的。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是媒體適應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是媒體對新聞記者的內在要求。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擁有讀者、主動接近讀者就是主動佔據市場。

結 語

作為一個新聞記者,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數字新聞。在採編數字新聞的時候,可以嘗試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來進行數字新聞要素的辯証和甄別,在日常新聞的寫作中也應自覺進行真與假、大與小、虛與實、被動和主動的矛盾分析,從而提高自身新聞素養,寫出好的數字新聞作品,為社會提供一個公平公開、充滿活力的輿論環境。(作者單位:鄭州日報社)

參考文獻:

﹝1﹞翁淮南.用數字體現新聞的價值[J].軍事記者,2007(10).

﹝2﹞劉保全.我國精確新聞報道發展綜述[J].當代傳播,2004(3).

﹝3﹞郝雨.類虛假問題再批判[J].上海大學學報,2011(5).

﹝4﹞喬金亮.10年跑贏30年 我國農業機械化實現兩大跨越[N].經濟日報,2012-09-17.

﹝5﹞商西.神八與天宮一號空間交會難似百米穿針引線[N].京華時報,2011-11-01.

﹝6﹞王舒懷.數字讓“兩會”新聞亮起來[J].中國記者,2004(4).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