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世界上最漫長的實驗【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守候世界上最漫長的實驗【2】

2013年01月09日13: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從實驗開始到現在的86年,還沒有人真正看到過瀝青滴落的時刻

  盯著瀝青實驗裝置的人們,很容易產生時間靜止的錯覺。那些堅硬的、可以用榔頭輕易敲碎的瀝青,以匪夷所思的緩慢速度流過短短的漏斗柄——通常情況下,這段不到10厘米的路程,耗費的時間要超過10年。

  一些昆士蘭大學的校友領著兒女、孫子重回學校的時候,常常會感慨實驗裝置“和幾十年前沒什麼變化”﹔而那些通過網絡攝像頭觀看實驗的人們,也常常會發現,相隔幾個月的畫面,幾乎看不出任何不同,很多人甚至因此懷疑自己網絡故障,看到的只是一張靜止的圖片。

  最后,梅因斯通不得不在實驗裝置旁擺上了一塊綠色的鐘表,讓觀察者有一種“時間確實在流逝”的感覺。

  來自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關注這個持續了86年的實驗。在實驗裝置所在的帕內爾講堂,每天都有前去參觀瀝青實驗的游客。還有更多人在網絡上關注實驗的同步直播。梅因斯通說,有一次,雷雨導致實驗室停電,結果他的郵箱馬上塞滿了提醒郵件。它們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中還有幾封來自中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看到瀝青滴落的瞬間。”梅因斯通說,“事實上,從實驗開始到現在的80多年,還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這一時刻。”

  過去幾十年,梅因斯通經歷了5滴瀝青的滴落,卻因為種種原因,總是和這個瞬間擦肩而過。

  最接近的一次發生在1979年,當時,那個像淚滴一樣的瀝青滴,和漏斗的連接處已經變成了一根細絲。梅因斯通觀察了一會兒,覺得要等到它滴下來,至少還要一天時間。結果,等他第二天來到實驗室,第5滴瀝青已經掉進了燒杯裡。

  梅因斯通為此懊惱了很長時間,他堅持,自己和那個瞬間隻差了5分鐘。

  從1961年接手這個實驗之后,梅因斯通已經幾次重演了這樣擦肩而過的遺憾。1962年,當實驗的第4滴瀝青搖搖欲墜的時候,當時隻有27歲的梅因斯通剛剛結婚,並且和妻子一起出門度了一個短暫的蜜月。

  結果,等他從蜜月回來,嶄新的瀝青滴已經穩穩地落在了燒杯底上。

  在1988年的第7滴瀝青再次被錯過之后,梅因斯通決定借助科技的力量。他在實驗裝置旁邊擺上了一個攝像頭,24小時監控實驗進展。

  2000年11月,當第8滴瀝青即將滴落的時候,梅因斯通心安理得地去了倫敦。他說,自己當時覺得“毫無壓力”:“畢竟還有一個攝像頭在盯著它嘛!”

  結果,當瀝青真的掉落的時候,梅因斯通收到了兩封讓他悲喜交集的郵件。第一封的內容很簡單:“瀝青掉下來了!”而第二封的內容是:“儲存設備出現了故障,攝像頭拍攝的滴落畫面沒有保存下來。”

  直到今天,梅因斯通還能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有多失望。他回到澳大利亞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升級監控系統,並且在實驗設備的周圍擺上了3個獨立的攝像頭。

  如今,就像每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一樣,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系教授梅因斯通每天都在嚴密監控自己的實驗裝置。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他都要堅持每天觀測實驗數據,實驗室的技術人員也會每天向他匯報實驗進展。當然,他也會在想起來的時候隨時查看網絡攝像頭的畫面。

  13年的等待之后,他生怕自己再錯過第9滴掉落的瀝青。梅因斯通說:“它可能會在今年掉下來,但誰知道呢。它有自己的‘主意’,你能從裡面讀出點哲學意味。”

  感謝實驗室的保管員沒有直接扔掉這些“奇怪的垃圾”

  如同很多同齡的老人一樣,這個已經86歲的實驗裝置,經歷過如今舉世關注的輝煌,也經歷過漫長的失意年代。

  1961年,當梅因斯通第一次看到這個實驗裝置的時候,他剛剛從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來到澳大利亞布魯斯班市的昆士蘭大學。當時,一個同事無意間告訴他,物理學系的碗櫃裡放著一個“奇怪的東西”。

  梅因斯通隨后看到了這個由漏斗、燒杯和瀝青組成的奇怪裝置,並且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想到,過去34年的時間,實驗隻向前邁進了一點點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它在未來會有了不起的發展潛力。”

  不過,學校裡的其他人似乎並不認同這一點。梅因斯通曾試圖說服物理系主任,希望向學生們公開展示這個實驗,但他很快得到了拒絕的回復:“這裡根本沒人想看到它。”

  那個時候,創立實驗的帕內爾教授早已去世。學校裡的很多人都在嘲笑這個古怪的實驗,還有人認為它應該被直接扔掉。事實上,在梅因斯通發現實驗裝置之后,很長時間裡,它一直安靜地被放在物理學系一個塵土飛揚的角落裡。

  甚至連梅因斯通自己都已經忘掉很多細節了。他在回復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中寫道:“我已經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時候把這個實驗公開展出的,我想,大概是1979年吧。”

  那一年,梅因斯通負責昆士蘭大學開放日的布展工作,曾經被嘲笑的瀝青實驗成了面向整個昆士蘭州民眾的展覽項目之一。結果,在展覽上,實驗引起了廣泛關注,如今,它甚至變成了昆士蘭大學的一個著名景點。

  梅因斯通說,直到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專程前來,看看實驗的進展。

  甚至,2005年,梅因斯通因為這個漫長的實驗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那一年10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院,面對台下1200名觀眾,一群“真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向他頒發了獲獎証書。同樣獲得証書的,還有已經去世多年的實驗創立者,托馬斯·帕內爾教授。

  梅因斯通在接受採訪中真摯地感謝帕內爾,盡管他們從未相識。他說:“已故的托馬斯·帕內爾教授留給我們一份如此寶貴的遺產,它幽默搞笑,同時也讓人們有興趣了解瀝青這個‘復雜烴類混合物’的樣態和行為。”

  他也同時感激那些實驗室的管理員們:“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當年沒有隨手扔掉碗櫃裡那些‘奇怪的垃圾’。”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