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平:創新內容應扎實改文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

何東平:創新內容應扎實改文風

2013年01月16日10:48        手機看新聞

由央視網、光明網、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和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共同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2012年12月28日在哈爾濱舉行,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

不是致辭,是發言。同時我們還是承辦單位的代表,要說致辭也是可以的。首先,歡迎行內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今天聚會哈爾濱。外面的冰雪天地,內心一片溫暖,對給予論壇大力支持的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這個論壇是全國互聯網媒體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論壇,和在座的大家一樣,本人也是網絡宣傳的一員。14年前,在當時的總編輯王晨同志親自指揮下,我們參與了光明網的創建。2年前,在光明日報老領導的指導下,光明網迎來了新一輪的跨越性發展。今天,央視網和光明網攜手,為網絡媒體和論壇做一點服務工作,內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次論壇的主題,按照十八大精神,創新內容建設。在這談三點體會:

第一點,創新內容建設,首先要扎扎實實的改文風。十八大以來,作風成為新聞界的熱詞,網絡傳播的主體和對象,網絡媒體工作者一定要接地氣,說人話,不能高高在上。在這我想講一個故事。現在80后,90后對作風是怎麼看的?我們光明網有一個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女編輯,他參加走轉改的時候,第一次離開北京,第一次到外地,到了陝北的延安,她和鄉親們一塊住窯洞,干農活,和當地叫大盤石村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她開座談會,在座位上談體會。這個女編輯叫章張,后來參加了全國“走轉改”的巡回演講。我們想一個如此年輕的,剛剛走向互聯網媒體的年輕人,能夠對作風問題如此理解,啟示我們網絡媒體要改作風,要增內容,這必須從一件一件事,從走轉改開始。

第二點,創新內容建設,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上,傳播正能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精神的力量。網絡現在已經成為最普及的媒體。網絡的互動屬性使得它特別容易匯聚普通人的精神力量。在我們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矛盾容易集中呈現的時代,特別需要通過便捷的互聯網傳遞平凡人不平凡的事跡,謳歌平凡人的善行義舉。我也想另外一個故事,剛才講總部的編輯,現在想講講記者站的記者。湖南記者站站長唐湘月,今年1月以來不斷的寫模范人物,首先上網站,之后在報紙上傳播,效果非常好。她今年連續推出了最美護士,大山衛士,裸肩醫生徐莉等一批典型,先上光明網,之后在光明日報刊登,連續成為新華社舉辦的新華網視的當月,當季度和全年的網絡人物。其中何正貿被評為第一季度,今年網絡人物第一名。這說明我們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要不遺余力首先突出的主題。

第三,創新內容建設,要善於化技術創新為我們的核心動力,網絡媒體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是知識界,知識分子喜歡的一個精神家園。我們也是一個有創新基因的媒體。1955年,光明日報第一個使得所有的豎排報紙變為橫排,是第一家。80年代我們率先採用激光照排技術,告別了鉛與火。90年代,我們率先採用電腦採篇系統,告別了紙和筆。在現代,發展更迅速的今天,我們認為技術驅動是發揮后發優勢一個重要的力量。就今天來說,光明網雖然發展得比較慢一點,但是我們現在的雲端讀報,被中國報業協會評為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獲得中國移動十大潛力開發之獎,在線管理平台,雲端讀報,手機創新平台,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信息服務等列入了國家的工程。我們還承擔了一些國家部委的子網的建設。我們有一個感受,對互聯網行業來說,不要怕遲到,什麼時候加入網絡媒體和團隊都不算晚。再往前追溯3年以來,我們在中央外宣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大力支持下,進行轉企改制,打造更大的發展平台,我們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願意和在座的各網絡媒體一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傳播能力,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我們的力量,預祝本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責任編輯: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