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上行》:從一個欄目到一個集團--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6期

《壟上行》:從一個欄目到一個集團

黃慧   田甜

2013年01月16日13:37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壟上行》是由湖北省荊州電視台原創,湖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在全省著力推介、統一冠名、精心培育的一檔對農服務電視品牌欄目。2012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表彰2012年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的決定》,《壟上行》榜上有名。在“雙限令”及去娛樂化背景下,地方電視媒體如何另辟蹊徑,創新創優?《壟上行》為業界提供了生動而有益的借鑒。

一、創新節目形態,貼近農民生活

湖北是農業大省,荊州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荊州總人口640萬,農村人口就有480萬。最基礎的產業、最廣大的受眾、最稀缺的傳媒資源,共同養育著《壟上行》。

2002—2009年,是《壟上行》在荊州磨劍的七年。如何制作出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節目,讓鄉親們愛聽愛看?當時的主創班子提出:要打破常規—,不設演播廳,娛樂化表達,活動常態化,服務到門口,貼近老百姓。

1. 將娛樂化元素導入節目

《壟上行》嘗試將娛樂元素導入節目,將實用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給觀眾以新鮮的收視體驗,改變對農節目的刻板形象。當大多數對農節目還在使用生硬的播音腔時,《壟上行》已經把演播室設在阡陌鄉間、田埂壟上。牛叫雞鳴、山歌小調成為觀眾最親切的背景音﹔十裡荷花、三秋桂子是他們最熟悉的畫面﹔青青楊柳、大片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累累碩果,豐收的歡騰熱鬧是秋天——這就是天然背景下真實的農村。配上打扮朴實、語言平實、親切自然、不矯情造作的主持人王凱,節目親近、質朴、對鄉親們的口味。

欄目組有很多不成文的規定,例如:不允許主持人、採訪對象、出鏡嘉賓用同一種姿勢、同一聲腔調、站在同一個位置進行傳播,要讓專家赤腳下到田裡示范農業技術,讓嘉賓唱民歌、山歌、敲湖北大鼓、演當陽獨角戲。這些深受農民喜愛的娛樂化藝術形式的運用,使每期節目都新鮮、好玩、好看。

2. 以大型電視公益活動拉動收視

如今,《壟上行》春秋兩季的大型電視公益活動已經成為江漢平原2000多萬觀眾的盛大節日。活動營銷肇始於2003年2月,在荊州市公安縣的田頭舉辦了一場以農村科技趕集為載體、服務“三農”的大型現場直播活動“春天壟上行”,上百名專家指導、上萬份資料發放、3萬多農民參與。2003年是《壟上行》開辦的第二年,全欄目全年廣告收入隻有25萬元,荊州電視台卻自掏10萬元辦活動,很多人認為這是賠錢賺吆喝。但正是這次活動,架起了一座服務“三農”的連心橋,為荊州電視台贏得了寶貴的影響力、親和力和公信力。同年6月,台裡又在監利縣程集鎮舉辦了“金秋壟上行”活動,與“春天壟上行”形成呼應。此后,《壟上行》每年舉辦兩次大型活動。參與者從最初的3萬,直至現在的10萬,壟上鑼鼓未敲響,十萬農民踏歌來!《壟上行》的“春秋壟上行”大型活動,逐漸成為一個包括送農業科技、農用物資、通信服務、醫療衛生下鄉,兼有文化娛樂、扶弱助困等功能的當代農村大集。這是傳統的農村集市貿易形式與現代新農村建設相對接而生的新成果,也是電視媒體整合社會資源,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側面服務農村,在內容、手段、形式上自主創新的嘗試。

3. 以貼心服務吸引受眾

當大多數同類電視媒體還在關門做節目時,《壟上行》已經向農民兄弟敞開大門,積極探索媒體服務農民的方式,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服務創造價值”的理念。“一個電話 解決問題”是服務的開端,隻要農民打一個電話,主持人王凱就帶著專家上門來解決農事難題。誰家的農產品賣不動了,《壟上行》趕緊跑去幫忙吆喝﹔誰家的水稻出病害了,王凱帶著技術員上門診治,這種貼心的服務,讓鄉親們對欄目充滿了信賴,欄目的美譽度和影響力逐步提升。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