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傳播時代國內新聞報道的特征與趨勢【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多元化傳播時代國內新聞報道的特征與趨勢【2】

——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獎有感

錢大成 范志忠  

2013年03月19日15:37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四是弘揚新聞評論的思想性。作為新聞體裁中重要一類,新聞評論表達的是評論者對新聞事件的意義和價值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的綜合判斷和反思。優秀的新聞評論,則必須體現對重大新聞事件意義的深刻理解和獨到闡釋。如人民日報“任仲平”撰寫的《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雄辯地指出中國共產黨90年來在這面信仰的旗幟下,創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它感染、鼓舞、召喚一代又一代人舍命相隨,將信念的力量嵌入古老中國的歷史命脈,推動這個曾經山河破碎、幾近亡國滅種的國度走向獨立、走向富強、走向復興。作品以主題重大,立意深遠而獲評論類特等獎的作品。

五是凸顯新聞評論的針對性。在現代社會,新聞話題本身是人們觀念沖突和意見交流最經常的媒介。在這個意義上,新聞評論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們是一個屬於“新聞的”文體,而且在於它是人們進行普遍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民日報評論部撰寫的《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指出,當今社會輿論場很大,有黨和各級政府的聲音,有兩會代表的聲音,有網民的聲音,有些聲音很強勢,容易得到重視,但有一些聲音,不被各級政府部門所重視﹔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由於沒有很暢通的表達渠道,他們的聲音或者不被傾聽,或者不去傾聽,這些聲音就是“沉沒的聲音”。這篇評論要求各級政府注意傾聽“社會各方面的聲音”,尤其是那些“沉沒的聲音”,它是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關鍵所在。這篇作品論點切中時弊,有很強的針對性,揭示的意義也很重大﹔語言清新、簡單直白,很有說服力,榮獲一等獎。

還有獲二等獎的《城市管理亟待走出“整治思維”》是新華日報記者撰寫的。記者通過深入採訪,了解到南京城管部門做的兩件事,一是天價換路牌,花費上億元換路牌,路牌是好認了﹔“拆除書報亭”,街道是整齊了,但老百姓卻不滿意,一是認為錢化得不值,二是老百姓買報不方便了。城管部門認為自己是管理部門,就應以我為主進行整治,而沒有廣泛聽取民意,用“整治思維”代替公眾民意,這樣的整治,不為群眾接受。這篇評論對城市管理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的思維,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六是強化新聞評論的批評性。批評是新聞評論的一大功能,優秀的新聞評論選題要關注社會熱點、難點、重大事件,並給予正確的引導。比如2011年5月,各媒體報道江蘇丹陽所產西瓜使用膨大劑造成爆炸的新聞,在網絡上也廣為流傳,造成西瓜滯銷,農民損失慘重。農民日報及時發出評論《傳言傷農,后果更加嚴重》,用科學理性的認識闡述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引導人們消除誤解。該評論語言簡潔,觀點鮮明,短短1000字,對熱點問題作了很好的引導,起到了保護產業健康發展和農民的切實利益,受到讀者好評,獲評論二等獎。還有一篇是中國青年報發的《沒有新聞就別制造新聞》,針對新聞界存在的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就是為了吸引眼球,過度消費我們的報道對象,去人為制造新聞。比如“小悅悅事件”中的救人阿婆,本來報道阿婆救人新聞就可以了,但偏要去報道阿婆因為救人,社會關注度高了,老板怕事,把她辭退了,她的租房也被房東強硬退掉。實際上是,阿婆不堪被媒體騷擾而自動回了老家。這種不負責任的媒體和它制造的新聞,給讀者造成了很惡劣的印象,該評論對這種現象給予了猛烈的抨擊,很有必要,獲得了二等獎。

七是深化新聞通訊的典型性。通訊類作品獲得特別獎的是《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是新華社社長李從軍親自帶隊去採寫的,是踐行“走轉改”、深入基層的一篇力作,布局謀篇精致,文字細膩飽滿,回應時代對民族精神的召喚,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通訊類作品寫人物典型的很多,比如《司令當起村支書》、《一諾千金——他為戰友母親當兒子二十年》、《守護界河——兵團警衛馬軍武夫婦的故事》。人物典型寫好了,獲獎的機會也很多,關鍵是事跡突出、情節感人,深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參評中國新聞獎的作品,可以說件件都是精品,但也有部分作品,雖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卻因為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硬傷,最終與獲獎失之交臂。從這次參評作品來看,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導向不能出偏差。如某電視台選送的電視名專欄作品《連線快評》,每天半小時的節目,對當下發生的熱點問題和重要事件進行評析。該作品因被定為一等獎候選作品,需全體評委審看。那天播出的內容是衛生部為解決病人看病難問題,提出對病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分級管理。主持人對衛生部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措詞比較尖銳,評委對此提出批評,認為是導向出了偏差,取消評獎資格。

對報道的事實部分要准確,不能前后有矛盾。如某電視台選送的《女童接連被碾,18路人漠然而過》的新聞,播音員在開頭語中講到“雖然這個片子沒有血淋淋的場面,但給小孩看了也會造成心靈的傷害”,作了善意的提醒。但在后來的畫面中,播音員說“老奶奶從血淋淋的地上抱起小悅悅”,事實前后出現了不一致﹔另外“18路人漠然而過”,但從電視畫面看,當時因為天黑有些路人可能沒有看到,不能斷然說他們是“漠然而過”。作品最終由於存在事實不夠准確的硬傷,而沒有獲獎。

不能有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的錯誤。如江蘇淮安日報的一篇系列報道《隻為烈士不留名》,在文章中有一處出現了“隻(位)烈士不留名”的錯誤,一個字出錯,就從一等獎降到三等獎。中國新聞獎規定,一等獎作品不能出現一個錯別字或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

最后,我們需要指出的是,多元化傳播並不意味諸媒體各自為陣,互不往來,而是最終實現媒介融合,“通過提供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各種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細分需求,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滿足的媒體體驗。”因此,金華日報選送的《多彩QQ群,和諧新空間》,在紙質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的互動上作了有益的嘗試,它最終獲獎也有力地啟示我們,國內新聞報道在堅持發揚各自媒介的優勢同時,今后還應注重與其他媒體的互動、互補和互融,從而更好地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