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証據為核心的調查性報道--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探索以証據為核心的調查性報道

——從人民日報“求証”欄目兩年實踐說起

韓曉麗 羅 彥 肖潘潘  

2013年03月19日15:50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自2011年1月27日在人民日報要聞四版開欄以來,截至2013年1月23日,人民日報“求証”欄目恰好走過兩年,共刊登了130期報道。

從開欄立足點“阻擊社會謠傳、還原事實真相”,到倡導價值觀“傳遞理性聲音、彌合社會裂痕”,“求証”欄目要求不回避敏感事件,不輕信專家之言,務必多信源採訪,務必拿到一手証據。這種以証據為核心的報道模式,樹立了鮮明的欄目特色,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為什麼做“求証”——

眾聲喧嘩中紛亂信息真假莫辨

“求証”誕生於各種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之際。網絡讓人們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飽嘗“霧裡看花”之苦:許多憑空捏造的信息四處散播,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以訛傳訛、真假難辨。

比如,2011年3月,因日本地震引發的海鹽輻射傳聞導致國內出現搶鹽風波﹔2011年4月,謠傳“陰性艾滋病”導致人們恐慌﹔2011年“7·23”動車事故后,一份“29人失蹤名單”在網上大量轉載,引發網友激烈情緒﹔2011年12月,謠傳印度尼西亞垮塌大橋為中方援建,使中國對外援建工程質量被質疑﹔2012年5月,某國際環保組織稱中國茶葉農藥殘留超標,加劇國人對食品安全的擔憂﹔2012年9月,國外某記者發布北京奧運場館閑置照片,引起網友熱議﹔2012年10月,“加碘鹽誘發甲狀腺癌”的流言引發對中國公共衛生政策的強烈抨擊﹔2012年10月30日,日本富士新聞網稱中國公務員考試報名中海監船員報名者為零,在國際上造成惡劣影響﹔2012年11月底,指責青海玉樹政府燒帳篷逼迫群眾搬遷的傳言在網上流傳﹔2012年12月,遼寧丹東80后美女副市長被質疑提拔程序不合規,事實如何無人調查﹔2013年1月,聯合國官方微博指責中國政法大學存在招生歧視……

這些信息借助網絡手段迅速蔓延擴散,對國家形象、政府政策、人民生活造成惡劣影響。真相究竟如何,迫切需要主流媒體在眾聲喧嘩中發出真實、理性、客觀、權威的聲音。

“主流媒體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聯網紛亂信息的過濾器,做網絡偏激情緒的緩釋劑,做國民心態的壓艙石。這是主流媒體應盡的責任,應有的氣度。”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人民日報創辦了“求証”欄目。

“求証”是什麼欄目——

阻擊謠傳的深度調查性報道

“求証”是什麼欄目?

“求真務實是黨報的品格。幫助公眾辨真偽、明是非,是媒體的職責。我們今起開設《求証》欄目,對各類爭議新聞、疑點事件進行探尋,力求通過嚴謹核實與深入調查,澄清事實,還原真相,回應關切,阻擊謠傳,促進和諧,提升公信力。”

這是“求証”開欄的話,實際上隱含了欄目定位的三個層次:

一、選題定位。“求証”是對各類妖言惑眾的謠傳、不實信息進行阻擊與駁斥的專欄,這是選題策劃的立足點。

二、報道定位。要求編輯記者帶著放大鏡尋找証據,深入調查,嚴謹核實。

三、功能定位。要求透過現象看問題,傳遞理性聲音,提升公信力,力爭做“社會輿論的穩定器”。

據統計,“求証”的選題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一、彌合社會裂痕,維護政府形象。主要對刻意制造官民對立、激化矛盾的傳言和虛假報道進行証偽、還原,疏導公眾情緒。比如,《“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不准確》逐一核實聯系了網上所傳的失蹤名單並証明純屬謠言,類似的選題還有《PM2.5監測點刻意選綠址嗎》、《“玉樹90%災民住帳篷”說法不實》等。

二、應對突發事件,化解不安因素。主要對突發事件導致的群體恐慌,解疑釋惑,穩定情緒。比如,針對上海、北京、蘇州等多地發短信、微博稱“蘇州牛肉不能吃”的恐慌,我們約請多地記者深入調查,採寫了《“蘇州牛肉感染炭疽杆菌”是謠言》的報道。

三、糾正長期傳言,阻擊常識錯誤。對一些傳播時間長、傳播范圍廣而讓人深信不疑的錯誤說法,用事實給予糾正。比如2012年推出的“求証·關注水產品質量”系列報道《黃鱔是激素催肥的嗎》《小龍蝦被妖魔化了》等。

四、求証專家之言,澄清錯誤源頭。一些專家在本專業領域之外說的外行話、錯誤觀點,因為是專家之言而被廣泛認同,欄目對此也進行了求証。比如《哪些國家提供免費醫療》,通過調查全球70多個國家,糾正了“專家稱全世界隻有20多個國家沒有實行免費醫療”的錯誤說法。

在對大閘蟹是否喂了激素抗生素的求証中,記者發現,謠言主要來自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志武的一段話。記者與陳志武聯系,他回復說,這是他在2002年的一個講座上說的,內容是聽別人講的,這個“別人”他不記得了。所以,謠言止於較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