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要避免成為新聞話題--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新聞人要避免成為新聞話題

——也談閭丘柴靜之熱議

王辰瑤  

2013年03月19日15:50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新聞人是報道新聞的,可有時一個不小心,自身也會成為新聞,甚至成為人們熱議的新聞話題。最近,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靜就卷入了這樣的話題中。盡管“導火索”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的一篇暗含批評柴靜“不專業”之意的文章,但衍生而來的話題內容卻幾乎和新聞專業無關,並很快在媒體、網絡的演繹下成了游戲味、戲謔味十足的“劈柴”和“護柴”運動。在吐沫紛飛的口水戰中,一些標簽式的語詞時常出現,比如“公知”、“女神”、“柴徽因”、“文藝女”、“老男人”等,這些詞很容易挑逗人們的神經與視線,實際上卻缺乏具體所指,談的多是“感覺”。這種缺乏實質內容而且充滿爭議的口水話題,恰是一些媒體的最愛,因為它既可以賺足眼球,又沒有事實風險。因此,本文完全無意在這樣的標簽下表達支持或反對,而隻想以此為例,討論一下新聞人的自我認知和角色定位的問題。這個問題出現已久,但在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中變得更加突出,卻並沒有被大多數新聞人意識到。

新聞人為什麼要避免成為新聞話題?

數百年來,不斷發展的新聞職業理念和一系列操作性規范都在要求記者要盡可能“專業”地去觀察和記錄事實,而不是制造事實或成為事實的一部分。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旁觀者清”,與事件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才比較可信。新聞客觀性認為,記者的角色定位應是致力於追求真相的社會記錄者,而這一角色並非天生具有,需要一系列職業理念和規范來約束記者行為,建構合格的記錄者形象。一方面,記者要在個人表達上做出一定的讓步,以維護記者在新聞報道上的公信力和話語地位。比如記者不能隨意地公開流露對政治人物的好惡、不能隨意公開評論新聞事件(寫新聞評論不在此列)、不能隨意卷入爭議話題等,都旨在保証記者與可能報道的對象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避免讓公眾懷疑記者有先入為主的個人偏見。另一方面,記者要淡化個人色彩,盡量讓公眾將注意力放在記者所傳播的新聞事實上,而非記者個人身上,尤其不能讓個人色彩掩蓋甚至影響到記者的職業身份。一旦新聞人自身成為新聞話題,新聞人就會因為受到太多關注而失去了隱在幕后報道事實的“恰當”位置,其職業形象甚至是從業資格都會面臨挑戰。

柴靜成為新聞話題,讓人真正遺憾的正是對於記者職業形象的傷害。對作為記者的柴靜來說,無論是被貼上贊美的標簽——“知女”、“文藝”、“女神”,還是被厭惡地指責——“矯情”、“裝”、“愛演”,都大大扭曲了其作為職業新聞人的社會角色,那些涉及隱私捕風捉影的傳聞,更是直接將新聞人當做了娛樂明星。而在博文中對柴靜提出質疑的閭丘露薇和董路,自身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他們的職業形象也難免不受影響。

新聞人如何避免成為新聞話題?

很多人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惑,新聞人成為或不成為新聞話題,好像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柴靜是否因為新書大賣而“躺著中槍”了?閭丘露薇是否像她自己所說的,在錯誤的時間發表了一篇正確的文章,本意是談新聞專業卻被人說成了個人恩怨?是,又不全是。一不小心成為新聞話題,應該不是新聞人的主觀意願,但對反復無常的社會輿論的預見和對可能演變成新聞話題的防范,卻應該是新聞人建構職業形象過程中的自覺意識。職業運動員在比賽前外出吃飯喝水都會很謹慎,因為一旦被下藥或誤食興奮劑,后果就得自負,因而預防風險本身就是職業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新聞人對自身職業風險的預防意識要薄弱得多。在這個案例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柴靜和閭丘露薇這兩位堪稱優秀的女記者都在文字中表達了對新聞專業理念的執著追求,但她們的表達卻沒有促成對新聞專業的嚴肅討論,而是形成了一個大眾圍觀的娛樂性很強的話題。原因何在?恐怕還是記者對新聞專業理念要求自我約束的意識不夠明確。

柴靜和閭丘露薇都有十分出色的職業履歷,但在這場風波中,她們仍然沒有為避免自己成為新聞話題進行足夠的防范。對於柴靜來說,如果不為了出版新書而進行密集的宣傳、不在短期內接受大量的採訪和進行演講、不在公開場合和博文中頻繁提及自己的朋友“圈子”,如果在意識到自己被貼上了與職業身份認同無關的標簽時,能主動拒絕而不是默許地接受,就不會給自己累積太多成為話題的“燃料”。而對於閭丘露薇來說,進行同行批評本來就要很慎重,哪怕是不點名的批評。但問題的關鍵還不是在錯誤的時間發表了正確的批評,而是批評本身尚不夠專業。例如她混淆了電視新聞領域的不同工作(對此可比照新聞學者陸曄的一篇很有說服力的專業評論),並在缺乏對新聞作品進行事實分析的基礎上批評對方的新聞理念。這種“簡單化”的批評容易無視具體事實(比如柴靜所做的不少堪稱精彩的新聞報道和在試圖追尋真相過程中的自我剖析與方法探討,與閭丘露薇所說的“專業”理念並不違背),而聚焦於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比如柴靜的特寫鏡頭和演講時的語言表述。不是說這些內容不能批評,但是僅以此為據進行批評,難免有些“選擇性批評”的嫌疑。這也就難怪網民的觀點出現兩極分化,或者贊同,但是將其衍生成柴靜“表演”和“裝”的道德人格批判﹔或者反對,認為閭丘露薇是對柴靜的“嫉妒恨”,這兩者都越出了專業討論的范疇。更何況,閭丘露薇在文章中稱電視記者的職業要求“很簡單”,這其實是一種真理從容在握,拒絕討論的“討論”。至於央視記者董路在博客上的“吐槽”,因為牽出了“老男人飯局”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話題,迅速抬高了輿論熱度,但與嚴肅的專業討論更是相距甚遠。

新聞人本就是和輿論打交道的,對輿論的特性應該比一般職業的人理解得深。知名新聞人更應該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方能謹慎用好手中話語權,而不致被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話題人物。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