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理論觀照下的我國節慶創新之道【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狂歡理論觀照下的我國節慶創新之道【2】

朱  晴?

2013年04月08日13:3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快樂與自由:狂歡之本質,節慶之歸旨

人們參與節慶活動是在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私人時間,進入一種隨心所欲的放鬆狀態,與平時的勞動工作相比,它仿佛是在平時的現實之外,構筑的“第二種生活”。所謂“第二種生活”,就是脫離了常規的生活,這其中內含著一個價值參照,即以經過理性整合而形成的體制文化范圍內的生活為常態﹔狂歡則以其異己的、離心的力量構成了它的反面或對立面。狂歡正是對理性的、規范的、有序的生存環境的暫時掙脫。巴赫金認為,階級社會的人類生活分為官方的生活和民間的生活,民間生活中以狂歡節為代表的節慶狂歡生活對人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世紀的人似乎過著兩種生活:一種是常規的、緊蹙眉頭的生活,服從於嚴格的等級秩序的生活,充滿了恐懼、教條、崇敬、虔誠的生活﹔另一種是廣場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滿了對一切神聖物的褻瀆和歪曲,充滿了不敬和猥褻,充滿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隨意不拘的交往”[5]。在狂歡節的廣場上, 從大聲吵架到有組織的節日演出,都透著自由、坦率、歡快、不拘形跡的游戲的氣氛,它讓生命袒露出了最真狀態,無拘無束、盡情馳騁。如此,狂歡節似乎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的“第二種生活”,脫離了常規生活的教條和束縛,充滿了生命的自由和喜悅。

狂歡理論在宣揚一種積極的節日應有的精神而不是在煽動平民、蠱惑人心。它側重於對“人性”、“自然”的推崇,對個體的價值挖掘,體現的是對自由主義、人本主義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特別在意領導與下屬、男人與女人、富人與貧民、長者與晚輩之間的差別,以至於做事謹小慎微,有諸多顧慮。然而在全民狂歡的廣場世界裡,所有這些都淡化了。狂歡廣場上的表演,沒有舞台,沒有腳燈,不分演員和觀眾,不分身份背景、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級別,所有人都快樂地參與著,彼此不拘形跡地自由接觸著,交流著,“人仿佛為了新型的、純粹的人類關系而再生,暫時不再相互疏遠。人回歸到了自身,並在人們之中感覺到自己是人”[6]。人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加深了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了解,暫時忘卻了社會的禁忌、生存的壓力和名利的追逐,從而進入一種節慶意義上的愉悅和本真狀態。

四、中國節慶的狂歡之路

狂歡是人類自古便有的一種行為。中國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學研究者鐘敬文先生指出,狂歡是人類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現象[7]。狂歡精神是人類體驗生命的自由與快樂的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它通過社會成員的群體聚會和傳統的表演場面體現出來,洋溢著心靈的歡樂和生命的激情。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人從來不缺乏狂歡的基因,遠古中國人祭拜神靈延伸出的狂歡儀式有一定意義上的宗教色彩,這和西方狂歡儀式的來由並無二致。史書記載,唐玄宗曾把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演變為遍及全國的狂歡節,要連續鬧上5∼10天,鼓樂喧天,燈火通明,所謂“鬧”元宵,正是由此而來。到了今天,中國更是狂歡不斷:一年一度的青島啤酒節成了與五洲賓朋分享激情與歡樂的啤酒盛會﹔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演繹著民歌經典,去了那裡,仿佛置身歌海,不但到處是劉三姐,你自己也成了劉三姐﹔濰坊國際風箏會,是全球天上紙鳶最多的城市,中外風箏,各以自己獨特的造型、色彩、風格及放飛技巧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賞者﹔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滿城歡歌,萬盞冰燈綻放,數萬市民走上街頭唱起歌、跳起舞、扭起東北大秧歌、燃起煙花爆竹﹔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無論是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還是剛會走路的孩童,幾乎人人都能耍一手雜技……

節慶是一個城市的集會與狂歡,其目的如迪斯尼特殊活動總監湯姆所說,旨在制造一種歡樂的體驗和美好的回憶。在節慶活動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國內的很多節慶卻背離了這一宗旨,將節慶看成是提升政績或謀取經濟利益的工具和利器,而忽視了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文化追求。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導致了很多節慶活動乏善可陳,根本無法吸引民眾熱情參與進來。狂歡的深層意義是人的快樂與自由,體現了對人本主義、自由主義的追求。將狂歡精神融入節慶活動之中,既是以“人”為本的辦節理念的體現,也有助於增添節日的歡樂氛圍,將節慶辦成人們熱愛並樂於參與的活動,進而使其擁有經久不息的生命力。這無疑為當下我國城市節慶活動的創新發展指明了一條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旭東.休閑:幸福生活與人的和諧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6).

[2] 陳聖來.品味藝術:一位國際藝術節總裁的思考與體驗[M].上海:三聯書店,2009.

[3] 馮學鋼,王慧敏.國際經典節慶與對上海旅游節[J].上海經濟,2002(5).

[4] 常紅.節慶的天職是制造快樂[J].招商周刊,2006(17).

[5] (前蘇聯)巴赫金.白春仁,顧亞玲譯.詩學與訪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6] (前蘇聯)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 鐘敬文.文學狂歡化思想與狂歡[N].光明日報,1999-01-28.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