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休閑已日益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節慶作為休閑的一種重要載體和形式,對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建構意義,將成為人們重要的一種生活形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節慶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與國際上著名的節慶活動相比,我國的節慶卻大多名氣不高,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難以走出國門,甚至有些在舉辦一兩屆之后便難以為繼,喧噪一時就銷聲匿跡了。本文試圖運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並結合國內外節慶實踐的成功案例來說明:快樂與自由是狂歡之本質、節慶之歸旨,釋放快樂是休閑時代下我國城市節慶創新發展之道。
關鍵詞:休閑﹔節慶﹔狂歡﹔快樂
一、休閑與節慶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先哲亞裡士多德曾有名言:“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休閑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個人的幸福在於休閑。[1]”他認為人唯有在休閑時,才是真實地生活著。柏拉圖亦言:“眾神為了憐憫人類,這個天生勞碌的種族,就賜給他們許多的節慶活動,借此消除他們的疲勞,賜給他們繆斯,以阿波羅和狄奧尼修斯為繆斯的主人,以便他們在眾神陪伴下恢復元氣,回復人類原本的樣子。[2]”所有節慶活動創造的初衷就是通過節慶的休閑、放鬆、歡樂來撫慰“天生勞碌的種族”。尤其是現代社會,經濟的迅速增長、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都市空間的日益狹小使得人們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在調查后認為,心理壓抑已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人類疾病中有50%∼80%是由於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因此,人需要休息,需要一種無羈絆的放鬆,需要讓身體和心靈從繁重的勞動和壓力中解脫出來。節慶便承載著這一使命。
在過去的鄉村,人們過著雞犬相聞、走門串戶的生活,生活雖然貧瘠,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較為親近、和睦。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城市火柴盒一樣的單元樓,彼此不相往來,住在同一棟樓裡幾十年的鄰裡甚至彼此互不相識。這種藩籬割據一般的生活使人們彼此疏離,愈發孤單。而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需要交往、溝通、聯結,需要有歸屬感。於是人們要創造一種新的聚眾行為、趕集行為,以示對彼此隔離、對彼此疏遠的一種反叛,重新找回失卻的溫暖人情。節慶的特殊性在於其現場聚集性,它為人們提供了面對面交往的場所和機會,使人們從封閉的房間裡走出來,來到廣場上,來到人群中,回歸生活交往之路,讓人們在宇宙中展示生命的高貴和對大自然的親近,恢復為人的本真和自由。
二、西方品牌節慶活動對我國節慶發展的觀照
從國際上看,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節慶盛事異常活躍。據加拿大的一項調查顯示,加拿大全年有163項定期舉辦的節慶盛事活動,美國有345項,芬蘭有1500項,而西班牙多達3000多項,日本全年也有40多個盛大的都市慶典[3]。毋庸置疑,節慶盛事活動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一個重要部分。
近幾年,隨著我國居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主題的節慶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008年,中國已經有各類型節慶約3萬多個,具備基本規模的城市節慶達7000多個。然而許多節慶雖耗費巨資,卻不能吸引人們參與,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77.4%的節事參與人數在30萬人次以下。正如外國友人所說,如果連當地人都不參與的節慶活動,對旅游者又有什麼吸引力呢?
國外成熟的節慶理念認為,節慶活動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傳承和發揚,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一種機會聚在一起,共同記憶生命中的某一個時刻[4]。節慶活動的魅力不在於安排多少項活動或表演內容有多精致,而在於有多少人參與並陶醉其中。國外的節慶活動非常注重渲染節日氛圍,營造一種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歡樂氣氛。快樂具有著神奇的力量,它能給人注入新鮮活力,將人們從壓抑、痛苦和勞累中解放出來,同時能在不知不覺中將各方面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將四面八方的人們吸引到一起。人口不過四五十萬人的愛丁堡每年因為藝術節吸引世界各地超過兩萬演員和二三十萬游客慕名而來﹔每年參與巴西裡約熱內盧狂歡節的人數為150萬至200萬﹔西班牙一年一度的西紅柿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一起加入“番茄大戰”。這些節慶活動的成功經驗主要是其具有狂歡性,制造快樂並宣揚自由,因而有著廣泛的民眾參與度和經久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