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在媒體融合中的啟示與思考--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廣播在媒體融合中的啟示與思考

蔣忠文  

2013年06月04日15:06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廣播融合新媒體具有較多有利條件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沖擊。美國媒體稱,“現在,對於紙質媒體來說,最讓人悲傷的事情是報紙無法與廉價甚至免費的新聞網站相比。”電視方面,據國內有關機構去年底的調查數據,北京地區每晚百戶的電視開機率是38%,而3年前同一機構的調研結果是75%。另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去年有4000萬人聲稱不再看電視了。全國電視的收視率一年要下降13%左右。

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不斷沖擊的背景下,“媒體融合”理論應運而生。所謂媒體融合,是指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就是把報紙、電視台、電台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台傳播給受眾。就傳統媒體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廣播融合新媒體具有較多有利條件。

2012年1—9月,全國電視廣告增幅1.1%,而廣播仍然保持了15.8%的較高增長。在美國,2012年廣播的接觸率達93%,廣播重度聽眾媒體收聽廣播時間達376分鐘。而網絡重度人群偏年輕化,電視重度受眾偏年老化,隻有廣播重度聽眾與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相對比較吻合。可見,報紙、電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新媒體擠壓,而廣播在遭受沖擊的同時仍然保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特別是對比歐美國家,從接觸率和聽眾收聽時間上看,中國廣播仍有提升潛力。各地新電台的不斷涌現,中央電台在全國范圍的強勢覆蓋,也表明廣播當前的生存態基本良好。

廣播應當抓住機遇,主動融合新媒體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客觀上為廣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幾乎每一種形式的新媒體,廣播都可以找到相對自然的融合形式。當前形勢下,廣播應當抓住機遇,主動融合新媒體,擴大影響力,提升公信力。

一 、重拾責任感,做有責任的廣播

傳統媒體之所以曾經有足夠的分量,公信力是關鍵所在。不能否認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因為報紙、電視的強勢,廣播的公信力基本處於從屬地位。時過境遷,曾經最為強大的傳統媒體如今卻承受著新媒體最強力的沖擊。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生存環境與狀態相對較好的廣播,應當秉承傳統媒體職責,承擔更多責任。

新媒體的沖擊帶來的是巨大的生存壓力。但無論如何,廣播作為一個影響公眾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的社會機構,媒體的出發點不應該僅僅是自身的利益,不應該僅僅是幾個數字所涵蓋的商業價值,而應該是更深層地關注社會的發展,關注民生的內在需求,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促進整個社會的穩步向前。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一段時間以來,電台之間影響力差距日漸擴大,是主動承擔還是自我放棄社會責任,可以說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之一。在廣播將要扮演一個更重要的傳播角色之際,媒體的責任感是每一個電台都必須認真反思的首要問題。

二、強化觀點競爭,做有態度的廣播

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媒體的出現,使媒體的競爭從速度的競爭走向觀點與導向的競爭。有人說,一個好的新聞機構,不僅可以為成年人提供快速的、經過精心包裝的、完善的信息,它還可以提供一種判斷———由新聞機構提供的專業性判斷。美國媒體這些年來不再像以往那樣特別強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而是要求反映“多種多樣的觀點”。比如,福克斯電視台提出的報道口號就是“公正和平衡”,而不是“客觀”。所謂平衡,實際上就是要有不同的、獨特的觀點。

按照以往的理念,記者是不應在消息中直接闡明自己的觀點的。但是,如今在西方通訊社播發的消息、通訊和綜述等報道中,主觀的分析常常會出現,有時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在消息中的“直接表態”如今已越來越普遍。面對媒體“觀點競爭”的新動態,強化分析評論,是廣播彰顯公信力的直接手段。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