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作者的負責
對參賽作品近乎苛責的同時,外國評委們對照片作者的尊敬、關注甚至體恤,讓我這個旁觀者時時感覺到,作品過眼原本是個“見物又見人”的過程。
即便在《被取膽的熊》這組照片的爭論中,中國評委已經聲明它拍自一個記者招待會現場,裡卡多在堅持“攝影師把事情弄假了”的情況下,他仍提議聯系一下攝影師,問他是否真的是在新聞發布會現場所拍。
同樣,在懷疑《奧運“功夫”乒乓》有PS可能后,保拉和裡卡多都認為應給作者一個自辯的機會,他們提出能否馬上聯系一下作者本人,問他怎麼得來的全黑背景。在眼看此組照片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戴維仍然“隔空喊話”地建議作者:如果把這組照片投到“體育肖像類”(華賽並無此類別——筆者注)的話,那就沒有問題,因為不同類別對PS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其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外國評委對照片作者職業精神的肯定和贊許,有時會為作品加分。在日常生活類組照評選中,有一組《地下食品作坊》引發了老外們的廣泛關注。他們一張一張地打開圖片和說明仔細閱讀,時間、地點、內容……當看到有不少照片是前幾年甚至是十年前所拍攝時,茹斯馬上說,這個攝影師真是沒少下功夫。裡卡多說,從這些照片的說明看,有人在食品安全這個問題的調查追蹤報道中干了很多年。保拉說,面對這個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攝影師一定很難過。她說,真想認識一下這位攝影師。
從專業角度來衡量,《地下食品作坊》的影像並不強,但在最后的定評中,評委們還是給了它優秀獎,這裡面些許成分就是對攝影師職業精神的嘉許。
在對一組名為《和平拳擊》照片的“拯救”(華賽規則規定:在第二輪評選中,評委有權從淘汰作品中提出復議,名為“拯救”——筆者注)環節,有外國評委指出,她知道這組照片拍自巴以邊境的一個城市(因為有巴以沖突這個大背景,新聞的意義就不一樣),但作者似乎沒有在總說明裡點出來,提議一張張地看看分說明。終於,在一張圖片的說明中找到了相關信息。舉手表決,票數由原來的6票增加到了12票,拯救成功,此組照片獲得了體育類新聞組照銀獎。
從外國評委對作品討論過程中,讓我感受到展現在他們面前的不光是一幅幅照片,還有照片背后的一個個攝影師。正是這種給照片作者以最充分的尊重與負責,才是對“以人為本”這句口號的最好詮釋。
四、對評選的尊重
作為一名評委,應當對所參加的比賽所制訂的規則無條件服從,這是一種最基本的職業規范。
在戰爭與災難類新聞的評選中,當屏幕上放出一組《巴以沖突》的戰爭照片時,瑪麗亞突然提出要放棄對該組照片的投票,原因是照片的作者與她有關,這組照片原先就是她編的,她要求回避。評委會主席於文國解釋說,華賽的評選規則隻規定評委不能參賽,並沒有明確規定照片與自己有工作關系就不可以投票。
——試想,在國內的攝影評選中,我們的評委們會有此“義舉”嗎?我想,首先要有公正的評委,才會有公正的比賽。
當然,公正的比賽還需要有公正的規則。憑心而論,華賽的規則在分類、評選等諸多環節還有一些不完善和不成熟。比如有外國評委想把一組未能晉級的照片中的一張提出來,轉投到單幅裡去再評選,但目前的華賽評選並不允許。那位外國評委表示理解。再比如前面說到的關於熊與乒乓的照片的討論時,外國評委不止一次地提出與作者本人取得聯系、聽取解釋。在沒有得到回應的情況下,也隻得作罷。對定下來的游戲規則,哪怕不完善甚至不合理也得遵守,這也是一種職業素養。
對於在華賽評選過程中,外國評委如何特別地專注與較真,在九屆華賽中擔任過八屆評委會秘書、來自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的黃文深有感觸,她說:“今年的評委會給我格外特殊的感覺,評委們的認真、執著、高專業水准和一絲不苟讓人感慨良多。盡管他們的爭論不休讓負責協調溝通中外評委意見的我頗費口舌,但這種爭論也讓在旁聆聽者學到很多。無論是新聞攝影專業知識,還是世界高水平的職業化判斷以及評委好奇心中蘊含的對中國國情的了解欲求,都讓人獲益匪淺。不僅如此,評委們的爭論更體現出他們對華賽高度的熱忱。記得瑪麗亞在看到比賽結果揭曉次日的《浙江日報》版面上關於比賽的報道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是一個一流的比賽!’而已經三度擔任華賽評委的茹斯則在回國后給我的郵件中贊嘆:‘今年,我們這一群(評委)真是很好的一群(評委)啊!’”(作者:浙報集團圖片新聞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