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賽評選看外國評委的較真--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刨根問底 錙銖必較

從華賽評選看外國評委的較真

徐  斌

2013年06月04日15:09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第九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3月底在杭州評選完成。本屆比賽,評委會由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泰國、印度等國家的13位評委組成,其中外國評委8人。作為華賽組委會成員,筆者全程觀摩了第八屆、第九屆華賽的評選過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外國評委在評選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刨根問底、據理力爭的較真勁兒。那種非一般的認真,飽含的是鋼鐵般的專業精神,從中窺見他們對事件、對照片、對作者、對評選採取的是一種最起碼、也是最難能的態度:尊重。

一、 對事件的追問

記得去年的第八屆華賽評選時,評委們對后來獲得年度大獎的那張《利比亞沖突》討論了半個多小時。其中一個問題是:空中飛過的那顆到底是導彈還是炮彈?美國評委說它帶有尾火,應該是導彈﹔另一位外國評委馬上說導彈好像沒有這種小型號……等等,看似有點鑽牛角尖,但后來中國評委、軍人出身的柳軍解釋說:武器裝備的輕重,關系到認定這場戰斗的規模和級別,關系到新聞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在今年的第九屆華賽評選中,這樣的關於照片中表現的事件本身的討論和追問,照樣是不依不饒。

當一組關於黃河撈尸人的照片進入第二輪評選時,疑問開始了。阿根廷評委裡卡多·馬扎蘭(Ricardo Mazalan)問:為什麼河上需要有撈尸人?是不是這條河是犯罪分子棄尸滅跡的地方?在得到否定的解釋后,他又舉手發言說,他特別好奇的一點是:中國在這方面管理挺嚴格的,為什麼會有這麼一群人專門在河裡找尸體,並以此為生呢?中國評委劉宇向他解釋道:這幫人未必隻以此為生,他們只是“兼職”做這個。

在面對一組看似簡單的《“克隆”西洋》時,老外提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這些模仿西洋的建筑是政府的房子,還是商業或私人的?因為在他們眼裡,政府行為與商業或個人行為性質是不同的,新聞上的意義和價值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針對一組《點零工廠》的照片,老外們的疑問也不少。首先是裡卡多問:點這些錢是為了銷毀嗎?美國評委瑪麗亞·曼(Maria Mann)問:這不是銀行該做的事嗎?裡卡多接著說:是不是雇佣的第三方?是不是這是一家工廠,專門對破爛的零錢進行清洗、清點……一直問到誰也答不上來為止,因為他們從圖片說明中找不到這些答案。

筆者想在此提醒中國同行:如果你不把事情交待清楚,別想逃過外國評委刨根問底式的追問。如果他們的“十萬個為什麼”得不到回答,他們就不會投下挑剔的一票。

值得一提的是,被討論和追問的參賽照片,其實都已經走到了第二輪評選,因為任何類別的初選都是不討論、不看圖說的。也就是說,你的圖像已經過了第一關,但很可能因為你的圖說沒有把事實交待清楚,而經不起外國評委對新聞事實的一再探究。外國評委通常對中國的新聞充滿著好奇,但他們往往又不了解事情的背景。所以,中國攝影師要在國際大賽中獲獎,就要學會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把故事講給外國人聽。我們遺憾地發現:中國攝影師講故事的能力不足,不光體現在照片上,同樣體現在文字說明中。

奉勸大家記住裡卡多在接受採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攝影師不該僅停留在對事件表面的呈現上,而是應去探討‘為什麼’,深入到事件背后。”

二、對作品的苛責

任何一個高水准攝影大賽的評選,到最后關口其實都是對照片挑毛病。這種挑剔真是到了一種吹毛求疵的苛責地步,誰的破綻最少,誰就能走到最后。

人們可能有所不知,華賽評選是個極其緊湊、緊張、工作量巨大的“技術活”。在第一輪評選中,每張照片留給評委們的投票時間隻有短短四秒鐘(有時甚至更少)。中飯、晚飯的時間都不到一小時,晚上有時會評到午夜。但就是在這樣的時間緊、頻率快的過程中,評委們會為一張(組)照片停下來,爭論長達一小時!

當看《被取膽的熊》中那隻爬上鐵架昂首遠眺的熊時,英國評委沙龍·洛弗爾(Sharron Lovell)就說:在她的知識裡,這些被取膽汁的熊在工廠是被捆起來的,不可能有這麼悠閑舒服的狀態。德國評委茹斯·艾茜虹(Ruth Eichhorn)接著說:那就是說這張照片是一張宣傳照片,是為了應付公眾輿論和記者的,是人為安排的。當中國評委解釋說這是在企業組織的記者招待會上拍攝的,茹斯就說:如果不看說明的話,人們會認為熊在享受它的生活,這會給人以誤導。瑪麗亞插話道:假如作者在圖說中把這個問題解釋得非常清楚的話,那麼或許這張照片值得我們關注和選擇,而實際上這張圖片在圖說上語焉不詳,導致照片在影像和文字之間形成了一個誤導。裡卡多也覺得照片把事情弄假了。瑪麗亞反過來又說:一張照片能激發人們思考,其實是好的,大家可以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南非評委戴維·拉爾森(David Larsen)覺得這張圖片給出的說明已經夠多了,攝影師不需要說明是否開了新聞發布會,他隻要通過這圖告訴人們這隻熊在受難,這就夠了……最后評委會主席於文國隻得站起來硬收場:大家意見表達得很充分了,“研討會”是否該打住了,因為還有很多照片等著我們去評判。瑪麗亞笑著說:我們是特別有感情的一群人(意指對熊受難與否的關心——筆者注)。

事實上,在后面的環節中,中外評委(特別是外國評委)又對這張照片是巧妙表達了主題還是給人以誤導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而照片本身的題材獨特、影像到位和內涵豐富,使它最終還是獲得了自然類單幅銀獎。

而在面對一組在今年荷賽中獲獎的《我好想爸爸媽媽》時,外國評委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裡卡多還有美國評委保拉·布朗斯坦(Paula Bronstein)、印度評委巴拉特·喬達裡(Bharat Choudhary)都對這組照片提出了批評,他們覺得這組照片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是在做一個影像游戲……它更多的是對照片的一種展示,而不是對照片中人的展示,它沒有更多地集中在被攝者身上。這時,茹斯馬上站起來說:“我完全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智慧的講故事方式,而且這些照片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並且有著很強的情感聯系。” 裡卡多又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這組照片提出了批評:如果不是這樣一張張地放,而是把這十張照片全都放在一個平面上展示,那種時間上流動所產生的效果就沒了。保拉表示同意,說這組照片看起來完全像視頻的截屏。最后,這組照片遺憾地止步於此。

在新聞照片的PS問題上,外國評委也表現出了“審慎的零容忍”態度。一組體育新聞照片《“鳥”人》的影像相當強,但有老外指出,與同組其他照片相比,其中一張中的“鳥”人的周圍被嚴重打黑了,因為按拍攝時間看,不可能有這樣的光源。無獨有偶,體育類裡還有一組《奧運“功夫”乒乓》的背景全黑,也被懷疑有PS過度的嫌疑,理由是奧運比賽現場的背景不可能是全黑的。這兩組精彩的體育照片,都可能是由於作者過度地想強化影像主體,而一不留神遭致“滅頂之災”,不能不說可惜。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