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探尋客觀的表達【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以理性探尋客觀的表達【2】

——做好電視新聞評論的幾點體會

王米娜  

2013年06月04日15:16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厚積薄發:因為專注所以專業

如今傳媒界有個現象非常普遍:逮住一個熱點,報紙、電視、網絡集體發聲,先是一哄而上,過幾天就一哄而散,很少有人有耐心長期跟下去。打持久戰拼的是耐力,更是專業素養。隻有對一個領域長期關注,才能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成為專家型記者。

對我來說,溫州既是我的家鄉,也是新聞富礦。那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地方,又是一個矛盾糾結的地方,每天都在發生許多值得關注的新聞。因此,我把溫州題材作為長期研究的一條主線進行跟蹤調查,希望在這個領域有所積累。

2010年5月,在國務院出台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就是俗稱的“新36條”之后,我幾次去溫州調查民資的最新動向。4篇共15分鐘左右的系列報道《6000億民資投向調查》,展現了處在“十字路口”的溫州民間資本的觀望,他們在政策與市場間徘徊,期待新36條細則盡快出台,可以突破“彈簧門”、“玻璃門”的束縛。通過這次採訪,我看到了政策倒逼下,經歷“炒煤”、“炒房”、“炒礦”之后,龐大的溫州民資的迷茫和困惑,繼而思考,民間資本如何向產業資本轉化,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有效地聯動起來,讓民間資本在實體經濟領域能夠賺更多的錢。這些思考,為我以后對溫州現象進行調查跟進奠定了基礎。

2011年一年間,我一直密切關注溫州資本的變化,隔三差五都會去溫州一趟,與當地企業家或者政府部門負責人聊聊。正是長期蹲點溫州,對當地經濟社會背景比較了解,採訪中才能呈現出專業性和持續性。7月,系列報道《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從融資難現象、融資貴現象、如何創新手段破解以及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等方面進行剖析。因此,到了年底再做這組評論的時候,有了大量的素材積累和思考沉澱,很多觀點就會很自然地冒出來,要用到的事例、採訪、數據都是信手拈來。

從《6000億民資投向調查》,到《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調查》再到評論《溫州:讓民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三組報道一脈相承,有很強的延展性和歷史縱深感。三組報道都獲得了浙江新聞一等獎,《6000億民資投向調查》和《溫州:讓民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獲得中國新聞二等獎。獲獎也許只是一種巧合,但更讓我明白,隻有專注地投入才能做出專業的報道。把握大局、判斷趨勢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隻能從學習中來,從實踐中來,從積累中來。理論的根基、政策的把握、思維方式的形成,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以小見大:透視溫州看時代

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再次印証了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有趣現象:從來沒有哪個地區像溫州這樣引人關注。有人說,如果你的新聞標題有“溫州”兩字,那這篇報道基本上有點戲了,如果再加上個“首個”、“打破”、“資本”、“炒作”之類的詞,恭喜你,報道已經成功了一半。雖然有些開玩笑,但可見溫州的熱度有多高。

為什麼那麼多人關注溫州?作為中國經濟的先行者,溫州在很多人心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溫州模式是中國經濟模式的縮影,它的演變解釋了產業薄利到地產泡沫,最后到金融壟斷,這個過程中,資本如何朝著利潤最豐厚的地方前進。“春江水暖鴨先知”,看清了溫州模式,也就看清了中國模式。身處高利貸漩渦中的溫州,它今天所經歷的這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現。所以,對溫州的解讀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對它的思考也意味著對全國現象的關注。

因此,我們選取溫州這個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典型,就是希望以小見大,以個性來彰顯共性,通過對溫州民資的前行路徑進行分析,也許可以解讀出中國民營資本的未來。同時在展開評論的過程中,不僅立足於溫州,又面向全國。報道提到的兩個核心內容,即金融改革和資本投向實體經濟,都是中央竭力推進的重點工作。而對溫州現象的深入剖析,正是為全國民間資本何去何從提供思考和借鑒。

報道播出后,迅速為央視轉用,進而在全國范圍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有觀眾反映,從中看到金融體制破冰的希望。三個月后,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報道中關於民間金融陽光化的呼吁終於得到政策層面的支持,亦凸顯了媒體價值。(作者單位:浙江衛視)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