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典型的長三角繁榮區域亮點城市,高速發展中的海寧市每年有各種各樣的節慶活動,但辦節主體分散,資源浪費,品牌影響力並不突出。隨著區域經濟、對外聯系及城市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整合全市多種會展資源,提高會展規模檔次,集中打響“潮鄉”特色會展品牌,擴大海寧會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已十分必要。
2012年,海寧日報把握時機,借鑒杭州西博會的優勢經驗和運作模式,創新提出“潮博會”的平台發展概念,按照“大統一、小分開、有特色、系列化”的原則,採取統分結合,突出原有各專業會展特色,在活動組織和運作方式連續性基礎上形成系列化的做法,打造了一個輝煌的會展年。 作為點睛之筆,將全年40多場節會統一冠名為“2012中國·海寧潮國際博覽會” (簡稱“潮博會”),而且有機結合海寧日報年內承辦或主辦的第二屆長三角科技博覽會、秋季汽車博覽會、第三屆中國(海寧)徐志摩詩歌節和新年新春音樂會等,規模檔次也大為提升,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成功地將一系列地方會展組合成具有品牌效應、可持續經營的年度宣傳大平台。
【策劃起點】:准確把握公共文化消費需求
成功的會展具有強大的經濟集聚和擴散效應,在引導產業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時下,眾多苦心籌備的會展常常被許多人“忽視”與“詬病”,其重要原因是這些會展已經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義。會展是為了展示新產品和技術,拓展渠道,促進銷售,傳播品牌,而如今很多地方政府搭台意願強烈,但企業參會卻僅僅是為跟風,民眾參會積極性也不高,匆匆籌備、草草“現身”,會展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海寧日報注重深入把握大眾文化消費需求和公共文化消費特點,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品牌經營”之道,充分認識到會展經濟是“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靠零敲碎打和小打小鬧難見大成效,必須要有一個總抓手。繼2011年和2012年初連續兩年執行承辦“長三角科博會”、2012年入展嘉興“文博會”后,海寧日報迅速以“潮”為名,調整戰線、擴大戰果:經充分調研並及時向海寧市委市政府倡議,主動請纓“品牌化”升級歷年單一的“觀潮節”傳統模式,力主克服分散辦會存在的不足,通過“潮博會”對原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並以“潮博會”統一冠名,把眾多專業展、專題會議和文化旅游活動有機整合為綜合性的博覽會,放大綜合效應,實現優勢互補。同時,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海寧產業、文化和自然資源,進一步推進節會與產業、市場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最佳對接,將海寧打造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綜合類會展舉辦地,讓“海寧潮”更好地涌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海寧潮”,在區域范圍樹立起“潮博會”的閃亮標杆。
【策劃要點】:“潮”主題展現“潮”精神
盡管各地的節慶、會展活動眼花繚亂,你方唱罷我登場,可不少活動給人的感覺是虎頭蛇尾,搞了幾年后就沒聲沒息﹔出的錢不少,可反響平平,主辦方認為是“賠本賺吆喝”,不理解的群眾還會說“勞民傷財”之類的怪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節慶活動定位不准。有的活動沒有經過專家的論証,也沒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只是“拍腦子工程”,開展的活動沒有能體現當地的特色文化和城市精神風貌,當然不會有長久生命力。二是活動內容雷同,不外是高價請些明星大腕來獻演獻唱,再加上模特走秀、時尚車展什麼的,市民和游客當然有審美疲勞,不會鼓掌加油。三是籌辦方急功近利,沒有從打造品牌的高度去認真制定謀劃,而只是想制造一時的“轟動效應”,所以出現“開幕式就是閉幕式”的現象自然不足為奇。
海寧日報創新團隊不斷挖掘和拓展活動內涵,為確保“潮博會”的魅力長久不衰,緊緊圍繞“潮”文化主題,將歷史文化與當代文化相結合,將傳統文化與產業文化相結合,讓文化成為節慶的靈魂,令“潮文化”獲得長久生命力。2012年潮博會,成功將開幕式化身為一場具有高度文化內涵、深度地方特色的大型主題文藝晚會,以“潮”為主題元素,演繹了海寧“自然潮”、“文化潮”、“科技潮”、“經濟潮”、“時尚潮”等內涵,展現了海寧人民追潮、弄潮的“潮”精神。著名主持人楊瀾、王帥等擔當主持,著名演員費翔、范瑋琪、順子等到場獻藝,每個篇章都以朗朗上口的童謠和振奮人心的擂鼓聲開場。獨特新穎的開場方式,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為海寧首屆“潮博會”營造了唯美、大氣、時尚的節慶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