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線城市消費潛力凸顯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二三線城市觀眾已經開始成為影視消費主力。“目前中國一線城市觀眾所佔比重不足30%,而且呈下降趨勢,這也意味著,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已經成為主力觀影人群。”沈陽市內一家知名院線負責人說,當前中國電影總票房沖高,但影片質量沒有實質提高,新市場的開辟是根本原因。
丹東華臣影院投資人高經理告訴記者,以往來看,各大院線投資商都在一線城市跑馬圈地,因為一線城市有相對成熟的電影市場,二三線城市電影市場無論在銀幕數和觀影習慣上都與之差距較大。然而,隨著二三線城市商業購物中心快速鋪開,這些地區的文化、精神消費潛力被迅速激發。
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據顯示,內地半年百億元票房中,國產片“逆襲”好萊塢大片,佔據了超六成的份額,令人刮目相看。其中,《西游·降魔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等影片的票房都紛紛突破5億元。
高經理說,今年國產電影屢屢成為票房黑馬不是巧合,新市場的擴張是根本原因。“從運營來看,國產電影在電影題材、宣傳手段運用上都更有親和力。一個有趣的細節是,許多影星親自到二三線城市的院線進行推廣,這無疑給這些城市的票房打上了強心針。”
繁榮之中存隱憂
分析人士認為,新市場擴張和國產電影業增長有望“和諧並進”,新興市場帶來的觀眾格局調整,國產電影在制作過程中也將針對基層觀眾的興趣做及時調整。然而,這種和諧關系需要建立在國產電影能夠穩步提高質量、電影市場能夠良性競爭的基礎上。
一名沈陽影院投資商表示,惡性競爭已在某些城市顯現,影院建設大躍進,超過觀影人數的增長速度。一些影院場地租金被迫上漲,上座率降低,單銀幕創值下降,影院盈利能力堪憂。“目前院線還是跟著商業地產走,市場自主空間極為有限,產業體系難以抵擋資本力量的驅動,發展中存在泡沫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從電影本身來說,票房與口碑一致的質量佳作並不多見,二三線城市觀眾經歷了初期的獵奇觀影后,如何能把他們留在影院需要更深層次地挖掘消費需求。”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電影市場當前正處於“看上去很美”的階段,但發展風險仍不容忽視。市場空間總歸是有限的,國內電影未形成完整的大電影產業鏈,利潤來源過度依賴票房收入,風險極高。面對激烈的同業競爭,一旦增速減緩,中國電影市場如何維持高位運行,值得深思。
(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