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移植與創新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國外引進的綜藝節目,首播就獲得巨大反響,除了節目本身內容和設置精彩,本土化創新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1、國外移植
《爸爸去哪兒》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韓國娛樂業發達,綜藝節目制作精良,《爸爸!我們去哪兒?》自播出收視率就一路飄紅,超過同期的runningman、兩天一夜等優秀綜藝節目,坐穩該時間段收視率冠軍寶座。原版節目成熟的體制為《爸爸去哪兒》的熱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第一期《爸爸去哪兒》中,先是對五組家庭訪問、到達農村后看房間選房間、吃飯、給孩子們任務等等環節的制作都有原版成熟的節目體制做參考,使得節目流程更加緊湊。
優良的制作團隊是《爸爸去哪兒》成功的重要因素。該節目由制作《變形計》的謝滌葵團隊打造,《我是歌手》金牌制作人洪濤監制。《變形計》之前就做的很成功,為謝滌葵團隊及湖南衛視贏得了極好的口碑。與韓國原版的配置一樣,《爸爸去哪兒》共有40多個機位,其中活動機位20多個,加上導演、攝像、后勤保障,現場的工作人員共有100余人。三天兩晚的拍攝,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才能剪出一期節目。
優秀的后期也是戶外綜藝非常重要的環節。韓國每一個優秀的綜藝節目,字幕都有很大的功勞。尤其是戶外綜藝,有趣夸張的字幕,能讓節目增彩不少。《爸爸去哪兒》作為親子互動的綜藝節目,輕鬆幽默的字幕是節目的一大亮點,不僅解釋了畫面,還將許多隱藏的笑點提煉出來,加深了節目印象,優化了節目效果。
2、本土化創新
《爸爸去哪兒》在移植原版的節目模式、節目流程的同時,還必須使節目理念適應本國的國情、倫理道德及文化傳統,這就需要節目移植的同時實現本土化創新。
韓國原版《爸爸!我們去哪兒》以一位明星爸爸+一到兩位寶寶為模式,五個家庭共同組成五位爸爸+八位孩子的嘉賓團。隨著節目策劃的不斷創新,平均擁有2-3個孩子的韓國家庭,家裡沒有參加常規節目的弟弟、妹妹也會不時被邀請到節目中來客串一把,為節目增添樂趣。國內版《爸爸去哪兒》以一位明星爸爸+一位寶寶為參賽模式,節目側重考驗明星帶孩子的能力,並在不斷的交流中體現親子間的互動與成長。由於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爸爸去哪兒》把節目本土化的同時依據國情將視角創新,將重點放在教育上,讓初為父母的普通年輕人對育兒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從節目剪輯與敘事風格來看,晚間黃金時間播出的國內版本《爸爸去哪兒》的節目剪輯節奏更加明快,故事性也更強。韓國版《爸爸!我們去哪兒》放映於下午悠閑時段,節目的過程與細節展示比較豐富,節奏較慢。
節目風格上,韓國版《爸爸!我們去哪兒》是一場體現親子休閑旅游的節目,每期由明星爸爸帶孩子到不同的環境中休閑觀光,通過設置難度不大的任務,體現爸爸和孩子們的互動、交流,節目氛圍輕鬆有趣。國內版《爸爸去哪兒》更像是一場生存大挑戰,明星爸爸和孩子們被安排到極端的生存條件下,並通過設置難度更大的任務,展現爸爸和孩子們在面對困難到戰勝困難的過程中,一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面對國內“父愛”普遍缺失的現狀,《爸爸去哪兒》傳遞給電視機前的年輕爸爸們更多的是一種啟示,讓更多人重視親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