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國內首推的明星真人秀親子互動節目,自開播以來就獲得高收視率,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電視節目。豐富多彩的內容是節目的立足根本,國外移植電視節目的同時離不開本土化創新,多種營銷方式結合保障節目的傳播效果,三者成為《爸爸去哪兒》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証。
關鍵詞: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移植與創新﹔營銷模式
真人秀節目始於上世紀和本世紀交替間,荷蘭的《老大哥》被稱為真人秀節目的始祖。我國的真人秀節目以2000年的《生存大挑戰》、2001年的《走進香格裡拉》野外探險節目為開端,到2004年的《超級女聲》、《我型我秀》歌唱選秀節目,再到2009年的《我們約會吧》、2010年的《非誠勿擾》婚戀交友節目,加上最近火爆熒屏的《爸爸去哪兒》親子互動節目,每一次節目形態的演變,都引起媒體的廣泛熱議。本文以《爸爸去哪兒》為例,從節目內容、移植與創新、營銷模式等方面,對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成功因素進行探析。
一、內容為王
真人秀節目是一種強調實時現場直播,聲稱百分百反映真實的電視節目。真人秀節目的本質特征要從“真人秀”這三個關鍵字深入體會、理解。如果說人是它的核心,真是它的特色,秀就是它的手段,所有的真實就必須通過虛擬的規則來完成。如果規則沒有掌握好,前面的人性、人格出不來,它的真實空間就得不到拓展。① 隻有把握“真”、“人”、“秀”這三點,節目內容才能精彩紛呈,吸引觀眾注意。
1、“真”是真人秀節目的特色
“真”是特色,體現在真人秀節目的形態是非虛構的,手段是紀實的。《爸爸去哪兒》採用的就是真人秀節目普遍採用的拍攝方式——紀錄片式的跟蹤拍攝。採用這種拍攝方式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觀眾對真實的需求。近年來,選秀類節目頻繁曝出選手身份作假、利用虛假生世博取同情等新聞,觀眾對節目真實的需求愈發強烈。《爸爸去哪兒》採用24小時全天候無死角拍攝,就連明星爸爸郭濤換褲子時都得擋住鏡頭,觀眾可以通過鏡頭看到嘉賓們的一舉一動,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觀眾對真實的渴望。
二是人物的性格特征需要通過真實的紀錄反映出來。《爸爸去哪兒》中五個孩子性格迥異,各有特色。田亮的女兒Cindy是個愛哭鬼,在尋找食物的環節時突然變身“怪力蘿莉”,展現運動員遺傳基因﹔林志穎的兒子Kimi超級黏人,時刻離不開爸爸﹔李湘的女兒Angela嘴超甜,在老爺爺家拿完蔬菜后一直拉著他的手說謝謝﹔天天看到爸爸張亮被懲罰,就幫著爸爸推磨,愛父心切﹔郭濤的兒子石頭在第一集裡找鍋時,Kimi不願去,他端著一條斷臂就飛也似地奔跑,一個人找到了鍋,體現小男子漢氣概。正因為節目24小時的真實記錄,這些孩子的性格特征才得以凸顯。
2、“人”是真人秀節目的核心
“人”是核心,體現在真人秀節目中的人必須是觀眾感興趣的。《爸爸去哪兒》並不是國內第一檔親子互動節目,早在2003年,深圳衛視的《飯沒了秀》就已開播。對比《飯沒了秀》,《爸爸去哪兒》的最大亮點就在於人物的選取。《爸爸去哪兒》的嘉賓都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所邀請嘉賓有影星,歌星,模特,商人以及體育明星,陣容強大,這些明星一出場就能吸引觀眾注意力。以前明星出現在閃光燈面前,都是光鮮亮麗的,幾乎每一個鏡頭、每一個表情都力求完美。但是在孩子面前,明星爸爸們都回歸到普通的父親角色,觀眾可以透過節目看到明星作為平凡人的一面。正是這種追星熱情以及對光環之外的明星私生活的好奇讓《爸爸去哪兒》備受矚目,林志穎和小小志以及李湘的超高人氣,更是吸引了大批粉絲的垂愛,明星效應為節目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3、“秀”是真人秀節目的手段
“秀”是手段,體現在節目必須通過虛擬的規則來完成。《爸爸去哪兒》節目通過給明星爸爸和孩子們分配任務,記錄爸爸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和溝通交流,在一些細節方面體現了不同的教育方式,讓觀眾們看到了不同教育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節目中的五組家庭分別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台灣的林志穎,西安出生的郭濤,北京的張亮和王岳倫,還有重慶出生的田亮,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差異,所以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都不同。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各自的表現也不一樣。比如林志穎就喜歡溫柔談話式的教育方式﹔郭濤喜歡拉到一邊私聊﹔田亮喜歡和別的孩子對比﹔王岳倫是輕鬆教育﹔張亮則喜歡平等溝通。
《爸爸去哪兒》節目的設置還具有沖突性,沖突性是真人秀節目的特征之一。節目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們把所有的玩具都收上去,制造出第一個沖突,接下來每家住的房子不一樣,五個孩子分了四隻羊,早飯數量不一樣等等。五組家庭在各自矛盾沖突中暴露自己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產生劇情上的高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