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2期

科技新聞報道的調控策略與機制研究

——以廣東省為例

胡欽太 張學波  高 坤

2014年01月07日11:4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科技新聞報道是科學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科技新聞報道工作,對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推動科技強國戰略、加快創新型社會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廣東省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創新,在科技新聞報道方面積累了眾多經驗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由於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制約性問題,影響了科學傳播的持續深入開展,因而應結合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在新時代背景下優化科學傳播的新策略,並不斷實踐與探索科技新聞報道的調控機制建設。

【關鍵詞】科技新聞報道﹔科學傳播﹔優化策略﹔調控機制

科技新聞報道是科學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科技新聞報道的研究也是適應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經濟競爭態勢,提升區域軟實力,有效集聚利用創新資源的必然要求。隨著全球科技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十八大報告中對我國科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適時地加強新形勢下對科技新聞報道工作的重視程度,並不斷通過對其發展過程中的制約性因素進行系統的剖析與研究,依循科學傳播規律,努力探尋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我國科技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1.科技報道區域發展失衡,傳播形式有待創新。由於受制於地域、經濟結構、產業布局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各省份及發展區域間的綜合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表現在科技新聞報道工作方面就是存在著地域性的發展以及科技傳播資源分配上的失衡,進而影響著我國在科技新聞報道方面的總體能力提升與工作積極性的調動。同時在科學傳播的具體形式上,各區域、各行政單位、企業以及公共機構等傳播主體在科技新聞報道上仍多以傳統的科技宣傳形式為主導,形式單一,報道的科技信息針對性不強,普遍缺乏針對受眾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個性化的創新性形式,因而影響了科學傳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2.科學傳播設施分布不均,資源共建共享較少。我國雖然在科學傳播基礎設施的持有資源總量上較為富足,但目前在人均持有量以及地區主體間配置上仍存在著分布不均、數量與質量相差懸殊的現象。如廣東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邊遠農村地區的科學宣傳設施建設薄弱,與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建設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1]如何充分利用並發揮已有的科學傳播設施資源功效為科技發展以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服務,是目前我國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科技新聞報道資源共享共建方面,目前各地區以及各傳播主體雖已有較多的交流與發展借鑒,但在科學傳播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開發利用上,地區與主體間的科技新聞報道協作開發意識與能力較薄弱,以致無法實現資源上的互惠互補。

3.科技報道渠道滯后,與受眾需求相脫節。在科技新聞報道的媒體渠道建設上,我國已廣泛建立起了涵蓋紙媒、廣播電視媒體以及互聯網媒體在內的中央與地方的各級網絡,這也為科技創新及對外科學傳播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隨著近年來新傳播媒體工具的應用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受眾對於科技信息的獲取方式與習慣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已越來越被公眾所認可。而目前我國科技新聞報道的主要傳播渠道仍停留在以傳統媒體宣傳方式為主的層面上,對新媒體傳播形式雖有認識,但對其的重視與開發利用程度非常不足,以致在部分地區出現了科學信息與公眾需求的嚴重脫節,導致大量科普場館門可羅雀的閑置現象。

4.科技新聞報道人才隊伍薄弱,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我國在科技新聞報道隊伍方面,專職人才所佔比例較少,大部分多為兼職人員,兼職隊伍又面臨著人員數量不穩定,科技新聞報道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的問題。在科技新聞報道人力資源的分布上,我國仍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現象:專業化的科技採編隊伍、公關外聯以及活動組織策劃人才短缺,尤其是面向基層的科技新聞報道人才無論從所佔比重還是人員數量上來講都非常不足。同時在對科技新聞報道人員的激勵機制建設方面,各地區以及各主體間的激勵機制不統一、不同步,現階段通行的獎懲考核辦法與考評標准又較難以適應新科技發展形勢下的工作要求,所以應及時根據新時期的工作任務對其進行修訂與完善。

5.科學傳播經費投入不足,籌措途徑相對單一。近年來,我國在科技經費方面的投入雖然逐年增長,但是從其所佔的總體比例水平來看,投入力度還是相對不足的,科技經費投入的相對不足又直接影響了科學傳播經費的劃撥投入比例,除了科學傳播經費投入總額相對不足之外,我國的科學傳播經費投入結構也比較單一,目前各省市的科學傳播經費主要依賴於政府財政投入,而非政府社會資源對科學傳播相關的投入比例過低,自籌資金與捐贈所佔經費來源的總額比率較小,社會多元化渠道的投入途徑尚待開辟。

6.科技報道評估目標模糊,缺乏動態有效評價。科學傳播是一項系統而動態的工作,傳播主體的多元性以及地域發展的多樣性又決定了對科技報道的評估應盡可能保証全面而富有成效。目前我國雖然已針對不同的科技報道工作實際形成了相應的考核指標與評價標准,但由於各評估體系的目標導向存在差異,且多以靜態的績效考核為主,忽視了對以傳播過程為導向的科技報道動態評估體系的建設,科技報道過程中的多樣化、差異性以及可變性環節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分析與評估,從而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科學傳播評估機制的動態性與整體性建設。

7.科技新聞報道策略尚未優化,調控機制有待加強。雖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業已取得了眾多的科技報道工作成效,但是由於不同地區間以及傳播主體間工作目標以及考核導向不盡相同,所以目前還存在著自發性與零散性的特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報道策略共識的達成,進而使得全國的科技資源與傳播策略尚未能實現有效合理的統籌與安排。尤其是在涉及一些跨部門、跨地域以及跨行業的科技報道策略的實施和優化方面,由於對各主體間的職權與責任界定較為模糊,從而導致在工作對接中的混亂,管理調配難度增大。

二、科技新聞報道優化策略建議

以上作為現階段我國科技新聞報道工作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地區與各主體間在探索並尋求解決方案時也都應有所側重、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與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圍繞科技新聞報道工作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積極的實踐,並積累了眾多的科技報道經驗,本文將具體結合廣東省的相關實際,擬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科技報道優化策略建議:

1.加強科學傳播交流合作,提高科技報道的服務性。駐粵的各企業科技活動機構、科研機構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科技活動機構等都是科學傳播的重要主體,同時它們在科學傳播資源的擁有與建設上也都各具特色,因而應積極動員、聯系、整合各主體間的合作,在“大科技配套大宣傳,大宣傳服務大發展”工作思路引導下,加強彼此間的科學傳播合作,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與廣東省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與擴大科技信息的服務范圍,豐富科學傳播的交流合作形式,調動社會與企業等傳播主體參與科技創新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實現科技為社會民生發展服務,提高廣東省科學傳播的整體發展服務能力,並為今后的科技報道事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與有效支撐。

2.充分發揮科技媒體優勢,完善科技新聞傳播網絡。首先應發揮傳統的大眾媒體傳播形式如報紙、電視和廣播在科技新聞報道中的重要媒體渠道功能,利用本省的媒體優勢,通過在報紙上建立科技專欄、開播科普民生電視節目、發布科技動態廣播等,豐富科技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形式,保持和發揮傳統大眾科技傳播媒體的影響力。其次還應充分重視專業科技媒體的建設,加大對科技報道圖書出版發行的引導與扶持,鼓勵科學工作者參與科技圖書期刊的創作,創新專業科技媒體形式,提高科技報道的信息傳播力度與服務水平。最后要不斷推動新媒體資源的科技應用,積極探索科技新聞報道的新媒體傳播形式,開發科技傳播媒體應用,開通廣東科技微博,建設科技傳播微課堂等,從而通過新媒體資源在科學傳播的廣泛應用來不斷豐富和完善全省科技新聞報道的網絡建設。

3.實行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強化科技新聞報道隊伍建設。一方面應在現有科技人才交流的基礎上及時建立一套確保科技人才能夠長久有效互動的機制,如通過科技幫扶或科技新聞報道人員的地區挂職進駐,為地區或行業的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以達到全省科技人才資源的有效流動,實現科技新聞報道人才資源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科技新聞採編水平,強化專業人員的組織策劃能力建設。圍繞著科技發展新形勢,加強科技新聞採編人員的業務水平與組織策劃能力,實現科技報道的科學性與新聞性統一,取得科學傳播的社會化和大眾化影響。最后還應引入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充分調動科技新聞報道工作者的積極性。通過引入考核激勵機制,進行合理有效的績效考評,不定期地對科技新聞報道工作者進行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的評估,能夠激發其競爭意識,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調動科學傳播的熱情與積極性。

4.健全科技投入長效機制,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根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10月發布的“201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廣東省在科技經費投入強度方面(與地方生產總值之比)為1.96%,不及北京的5.76%、上海的3.11%、天津的2.63%、江蘇的2.17%以及陝西省的1.99%。[2]投入總額與投入強度的不協調將會制約廣東省今后的科技創新資源積累以及科學傳播的發展。因而,廣東省應合理調整科技經費劃撥比例,加大科技的財政投入強度,並根據發展實際,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在科學傳播經費投入上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加大對科技金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風險投資等科技增收渠道產業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在開源的同時也應注意節流,即應充分保障並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做好相關情況的調研,合理劃撥經費資源的分配比例,規范和保障科技經費的使用,政府各級部門也應及時主動面向社會公眾公布科技經費的投入使用情況,進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對科技經費資源使用的公眾監督機制,有效確保科學傳播經費的專款專用。

5.推動科技新聞報道動態評估,提升科技報道工作成效。科學傳播作為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其在實施的過程中是具有動態性的,其中涉及傳播過程中的相關指導政策、傳播主題、傳播者、科技傳播信息、傳播渠道與方法以及傳播對象等一系列相關要素,因而就要求廣東省在科技新聞報道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不能僅僅隻考慮到單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因素,而應系統地對科學傳播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細化分析,注重過程的導向,並從總體上進行把握,實現科技報道工作成效的最大化。在明確科學傳播工作動態性的同時,還應根據各地區與行業的發展實際,加強相關的考核激勵機制配套建設,全面提高科技報道工作的水平。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動和落實動態評估觀念,還應創新科技新聞報道工作思路,提高科技報道工作者的思想認識與業務能力,不斷運用科學技術知識指導創新與實踐,進而健全和完善全省的科技新聞報道動態服務發展平台,提升廣東科技整體形象,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