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2期

長篇通訊《一方金印在民心》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啟示【2】

李學洲  趙 昱  王義保

2014年01月07日13:1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文風是“末”,官風是“本”

《一方金印在民心》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除了具備報道文風上的“真”、採訪作風上的“深”之外,吳金印這個典型官風上的“正”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對於共產黨的官應該怎麼當,他是這樣理解與表述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想叫群眾真心擁護咱共產黨,就得扎扎實實為老百姓辦好事,不然的話,人家為啥要跟著咱啊?共產黨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基層,老百姓就是從咱們的舉動中去認識共產黨的宗旨。咱們為群眾辦好事,就是維護黨的形象。”吳金印的官風決定了他必然走群眾路線,而不會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伍。以吳金印這樣的官為報道對象,新聞更容易做得真實、鮮活、生動。事實上,文風與官風之間的關系早已被關注。梁衡在《文風四談》一書中認為:“文風是‘末’,官風是‘本’。治文風首先要治黨風、政風,特別是官風。”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現實存在的不良文風、話風、會風其實都是官風的表現……官氣不改,官風不改,樹立良好的文風,任務就會非常艱巨。”從這個層面上觀察,所看到的就不僅僅是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會看到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新聞報道的文風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

四、新聞創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談到宣傳思想工作創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點抓好理論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那麼,創新的源泉從哪裡來?筆者認為,新聞宣傳工作創新的源泉一是來自勤奮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論述學習時引用了著名學者王國維談治學的“三種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職業新聞工作者,理當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要有為新聞事業甘願“人憔悴”也“終不悔”的獻身精神,要致力於領悟“燈火闌珊處”的真知灼見。二是來自生活實踐,來自人民群眾。吳金印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群眾最有智慧,群眾最有辦法,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工作上遇到什麼困難,跟群眾一商量,辦法就有了”。吳金印在這裡說的是他聯系群眾、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同樣,新聞宣傳工作要創新也需要向群眾學習,因為“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新聞工作者要轉作風、正文風,就必須老老實實拜人民為師。吳金印在河南、在全國都是一個老牌的先進典型,關於他的各類採訪和報道也很多,因此關於吳金印的通訊在今天要寫出新意很不容易。但正是由於記者的深入採訪,捕獲了“吳金印幾十年如一日與群眾同甘共苦、忠實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與時俱進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奔小康”這個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閃光點,把吳金印與群眾心貼心、共命運的一個個真實故事像珍珠一樣穿起來,才使得《一方金印在民心》產生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社會效果。這也充分証明,善於從群眾生活和群眾語言中汲取營養,就是最好的改進文風,是最有效的治“浮”良方。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方法,更是我們新聞創新的根本方法﹔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更是我們黨的新聞事業創新的源泉。新聞要創新就是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基層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第一線,那裡有鮮活的實踐,是新聞事業生長的沃土。基層有最鮮活的實踐成果,有最震撼的發展變化,有最感人的先進事跡,有最生動的社會場景,有最動人的語言和最豐沛的情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聞工作者隻有走出高樓大院,跳出文山會海,走進基層的廣闊天地,才能擁有取之不盡的鮮活素材,寫出打動人心的精品力作,新聞事業才能獲得永不枯竭的發展動力。接地氣不光是要腳踏基層土地,更要走到群眾當中,在膝促膝的溝通中體察民情,在心貼心的交流中了解民意,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讓新聞工作成為黨和政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有什麼樣的作風與文風,就有什麼樣的新聞宣傳效果。深入基層,不僅是採訪的現實需要,更是鍛煉好作風、好文風的根本途徑,也是新聞創新的根本途徑。隻有真誠地走進基層這個大課堂,在採訪中吃苦流汗,方能體會到人民群眾的艱辛勤勞,增進對群眾的感情,培養自身堅強意志,鍛造扎實工作作風﹔隻有在深入實際的調研中捕捉活魚,才能擺脫空洞抽象的概念,寫出散發泥土芳香、飽含質朴情感的鮮活細節,形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風。總結而言,深入實際的過程,就是造就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過程﹔深入實際的過程,就是改進新聞報道的過程﹔深入實際的過程,就是踐行主流媒體責任與使命的過程。深入實際雖然如此重要,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使得“走基層”淪為了“走過場”,這一傾向的出現提醒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捫心自問:

一問:走基層是為了應景交差,還是出於個人內心的自發與自覺?態度決定一切,態度不同,結果大相徑庭。應景交差隻能造出“水貨”的新聞,自發自覺才能創造出新聞的精品。

二問:走基層的廣度夠了,深度夠不夠,角度新不新?許多記者習慣了“短、平、快”的工作方式,隻注重新聞的第一落點,第二、第三落點卻少有人問津,或者出於經驗輕下判斷,忽略了看似重復的報道題材背后所隱含的不同角度,之前種種慣性思維與惰性習慣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波及走基層的實踐活動中,影響到活動的效果。

三問:走基層是一陣風,還是能夠持之以恆?走基層如果隻停留在活動的層面上,就必然“腳下無根”,而要想讓其腳下生根,必須輔之以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比如建立領導帶頭制度,讓新聞一線的領導干部定期到一線採訪﹔建立優稿評比制度,讓那些深入基層、扎實付出的記者真正獲得職業上的榮耀與經濟上的獎勵,獲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滿足﹔建立業務探討制度,定期把走基層中遇到的問題拿來共同研究,讓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激勵、共同提高,從而形成一個能傳播良好職業技能與職業操守的“小圈子”,最終促使這個“小圈子”拓展成為能影響更多編輯、記者的“大圈子”。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關乎新聞宣傳工作的性質宗旨、關乎新聞事業發展的前途命運。黨的新聞工作歸根結底也是群眾工作。樹立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拜人民為師,向群眾求教,以深入基層的新聞實踐轉變作風、改進文風,是當代新聞工作者履行職責、使命的必然要求。始終把黨的事業與人民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始終從生產生活一線汲取豐富的養料,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就會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這就是長篇通訊《一方金印在民心》帶給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啟示。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台)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