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2期

長篇通訊《一方金印在民心》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啟示

李學洲  趙 昱  王義保

2014年01月07日13:1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自2011年8月全國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新聞戰線廣大記者、編輯奔赴基層一線,以所見、所聽、所思、所感記錄社會生活,反映群眾呼聲,回應社會關切,以群眾語言、平民視角展現生活變化和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無論是主題宣傳、典型報道還是輿論監督,都充分體現出了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展現了新聞事業的宗旨、責任和使命。《河南日報》2013年9月9日刊發的長篇通訊《一方金印在民心》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涌現出的精品佳作。它以朴實無華、白描細潤的手法,把一個幾十年如一日與群眾同甘共苦,帶領大家發家致富的好黨員、好干部吳金印的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讀來深感真實可信,可親可敬。作為業界同仁,不禁為此文擊節,它使我們又聞到了新華社老社長穆青當年筆下《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了周總理的囑托》那樣的文風墨香。除了閱讀后的愉悅,這一新聞作品還具有一些“弦外之音”。本文試圖通過文本分析的方法,闡釋出該作品在文風、作風、官風方面的含義。

一、典型報道的文風在於“真”

作為主流媒體,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更是主流媒體可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顯身手、大有作為的時代,而典型報道正是可以較好反映時代特色的新聞內容。

《一方金印在民心》屬於典型報道,在正面宣傳中是“難啃的骨頭”,這其中存在歷史與現實兩方面的原因。從歷史來看,有不少典型本身就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政治需要生拉硬造出來的,這種“胎裡帶”的缺陷使得關於這些典型的報道很難經得起眾人的質疑與時間的考驗,時過境遷之后,“典型”便連同“報道”一起成為“假、大、空”的代名詞。類似情形的層層累積為后來的新聞宣傳“賺取”了大量的負資本,直接導致“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后果產生,這就意味著即便你樹的新典型再過硬,你做的報道再客觀,受眾也不相信了,而缺乏信度的典型宣傳基本上屬於無效傳播。從現實來看,在信息工具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典型”面臨著比以往復雜得多,也嚴峻得多的考驗。他們毫無秘密可言,被受眾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打量,在眾聲喧嘩的網絡世界裡,承受著網友褒貶不一的評判。典型報道亦是如此,身處新媒體的“燭照”之下,如果披露的信息不完備、展示的內容不准確、得出的結論有水分,就會很快被識別、被指出、被抨擊。也就是說,自以為是、自說自話的典型宣傳已經沒有了市場。可以看出,無論是歷史上的教訓還是現實中的要求,都指向了同一方向,即典型報道在文風方面要真實、真實、再真實。具體而言,表現為事例要真、細節要真、語言要真。

在長篇通訊《一方金印在民心》中非常注重用事例說話,通篇文章就是用一個個事例串聯起來的,而在事例的選擇上,講述的大多都是潤物無聲的小事,如給五保戶武忠洗腳修腳、深夜護送宋大娘看病、楊務新殺雞、四合社區改造、唐公山命名等,仿佛信手拈來,不用鋪墊,沒有渲染。並且,這些小事又不是天馬行空,都是有據可查的,何時何地發生、何人見証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不厭其詳,給讀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方金印在民心》的細節刻畫也較為突出。如果用電視畫面加以類比的話,這篇通訊出現了多處“特寫”鏡頭。例如,困難戶牛德英家鍋裡的“糠團和野菜”,老領導鄭永和為房東修門框時“揮動的鐵錘”,殘障者韓志明家門口那條“四五米深、兩米寬的溝”等等,細節的刻畫除了使典型報道更加生動,也進一步支撐了事例的真實、人物的真實。

語言的真,也是該作品的顯著特色。通篇朴實生動的群眾語言俯拾皆是,接地氣的清新文風很容易讓人想起長篇通訊的經典《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語言風格。例如,開篇就直接引用群眾的話“來啦,吳書記,快來家坐……哎呀,剛才還念叨您哩”,引用吳金印的話“跟群眾在一起,情況明,心裡暖,就跟魚兒在水裡一樣,自在,舒坦”“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大地的關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了群眾就是死路一條”“這一輩子,啥時候想起他們(老百姓),心裡都暖烘烘的,覺得不盡心盡力為老百姓辦事,就是沒良心,就是不肖之子”“群眾在基層,最能吃透情況,整天都在思考問題,他們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實際,我們當干部的,如果放著恁好的老師不去請教,豈不是傻子?”等等,這些語言完全來自老百姓的日常勞動生活,說的是口頭語、大實話,講的是老百姓能聽得懂的理兒,表面看來土得掉渣,仔細咀嚼,其味悠長。讀著這樣的文字,讀者自然會覺得吳金印是個有血有肉的官,是農民身邊的貼心人。事實証明,這種不包裝、不拔高,散發著泥土味兒的文字,才真正具有擊中軟肋、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過事例的真、細節的真、語言的真,《一方金印在民心》逐步形成了文風上的真。這種對於真實性的追求正是新聞工作者在做典型報道時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切新聞生命力的保証。然而,正如王安石詩雲,“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新聞文風上的真並不容易實現,在諸多影響因素中,採訪作風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二、新聞採訪的作風在於“深”

近年來,新聞界彌漫著一股浮躁之氣,有的記者不深入基層採訪,而是習慣於泡在文山會海,滿足於看材料、打電話、收發傳真、等著拿通稿等等。有的記者即便到了新聞單位,也只是滿足於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聽聽匯報而已。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發出來的新聞要麼空洞無物、不著邊際、套話連篇,要麼顛三倒四、邏輯混亂、語言晦澀,甚至文不對題,不知所雲。老新聞人范敬宜說,“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同樣,新聞採訪的作風越“深”,新聞報道的文風越“真”。關於這一點,在長篇通訊《一方金印在民心》上有較充分的反映。

採訪作風的“深”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在作品一開頭,就描繪了吳金印在衛輝市唐庄鎮處處受到群眾歡迎的場景,從中可以勾勒出記者採訪的足跡。其中包括四合社區、靳灣村復耕工地、石屏村外萬畝桃園、代庄村蔬菜基地、龍山治山治水施工現場、六庄村大橋牛業公司等等,而這還僅僅是記者所到之處的一部分。在報道的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記者翻山越嶺,踏著泥土,跑到老百姓生產勞動第一線,來到主人公工作生活場景中的身影。正是由於不辭勞苦,扑下身子的採訪作風,記者才得以發現前文提到的那麼多真實的事例、真實的細節、真實的語言。

採訪作風的“深”還體現在思想感情上。通訊中有這樣的段落,“為了讓群眾有飯吃,幾十年來他造地不止,人們稱他‘造地書記’。為了造地,他在獅豹山的山溝裡、河堤上搭起工棚住了8個寒暑﹔為了造地,他在寒冬臘月跳進結冰的河水裡壘石堰﹔為了造地,他累得暈倒在地,在工程搶險中,險些被滾石砸死”。朴實的語言中飽含著老百姓對吳金印的深厚情感以及作者對吳金印的尊重與敬意——這不是靠生花妙筆可以寫就的,而是思想感情上與人民群眾完全同步、高度契合的結果。由此,讓人聯想到《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作者、新華社老社長穆青。穆青給青年記者作報告,說得最多的四個字就是“勿忘人民”,他十分喜愛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穆青說:“一個封建社會的縣官尚且對勞動人民有這種感情,我們共產黨人應該由此受到什麼啟發呢?”穆青將所受到的啟發帶到了他那些經典人物通訊的撰寫中,於是凸顯出“一字一句總關情”的文風,《一方金印在民心》這篇長達萬言的通訊能讓讀者與網友一口氣讀完,也源於“意到深處見性情”的底蘊。

《一方金印在民心》的記者採訪作風說明了一個道理:當代新聞工作者的位置應當“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隻有在路上,心裡才會有時代﹔隻有在基層,心裡才會有群眾﹔隻有在現場,心裡才會有感動。新聞報道的全部事實都存在於社會實踐之中,新聞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一切有追求、有抱負的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層、活躍在現場,把新聞寫在廣闊大地上,寫在人民群眾心坎上。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