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期

2013中國報業:回望中的探尋與思考

曹鵬

2014年01月23日14:52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在如今的媒介生態環境中,全球范圍報業總體已成為夕陽產業。中國報業雖然沒有完全市場化,但是大勢所趨,嚴峻的形勢擺在報業同仁面前,誰也無法回避現實:報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中國新聞出版報》年底發布了一條信息,2013年中國報業廣告下降幅度可能逼近兩位數,報紙發行截至11月底的最新數據,同比下跌10.83%。

值得指出的是,廣告與發行的雙下降,並不是市場行情的波動,而是萬劫不復的蹦極的開始。

回顧2013年中國報業,危機意識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但出路何在仍然是一片茫然,行業內彌漫著悲觀情緒,但很少有報社真正付諸行動。

● 地位還在出路何在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體制內主流媒體中,地位排序一直是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無論是級別、實力還是影響力,報紙至今佔據著新聞戰線老大哥的位置。但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過去一年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與變化前所未有。廣播電台與電視台的節目日益豐富多彩,有不少新動作、新氣象,而報紙則受種種條件限制,總體狀態是以不變應萬變,總結起來可以說毫無亮點。

客觀上看,與廣播、電視、雜志以及互聯網相比,黨報的政治地位始終佔有絕對優勢,但這種優勢並沒有轉化成新聞傳播的優勢。這可能與機關報的身份性質有密切關系,從中央到地方,黨報離機關越近,離讀者就越遠。

在傳播受眾影響力方面,報紙由第一媒體幾乎跌到末位媒體,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然而,黨報的事業單位性質又決定了其不能按市場經濟規律准入與退出——這也正是在其他國家報紙停刊關門成風的2013年,中國報紙卻很少關停的原因。報業普遍開始吃老本,但是算算賬就明白,已經沒有幾年老本可吃了。

關於黨報,我曾提出過一個“騎兵理論”。紙媒體就如同軍事領域的騎兵,曾經建功立業、輝煌到今天,在全新的技術裝備環境下,必須正視現實,做好退出歷史舞台的准備。

有地位就好找出路,中國的報業市場是以黨報為核心與主體的市場,黨報必須肩負起歷史責任,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為報業尋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 集團合並是個案還是方向

2013年下半年,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合並為上海報業集團,這是全國矚目的一件大事。

自1996年廣州日報組建報業集團試點以來,報業集團的批准與重組,一直都是宏觀調控報業市場的重要舉措。一個城市存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平級並行的報業集團,這種情況除了上海,還有北京、廣州等城市。2002年,深圳特區報業集團與深圳商報合並組建深圳報業集團。此次上海報業集團的合並重組與深圳報業集團有相似之處。

從國有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到現在為止,我國報業集團還沒有完全按照國有企業的通行模式來管理,企業化程度較低。每一個報業集團都相當於一個報刊管理局,報業集團合並,更像機關機構合並,而不是企業兼並。官本位、機關化是困擾中國新聞體制改革的突出問題。當初報業集團試點,實際上是想借助企業的模式來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但后來慢慢各地組建報業集團就不考慮經濟因素了。廣州有南方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是否也會用這樣的模式?這些都還是問題。

● 退出市場退出報業

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經濟規律面前都會有大同小異的表現。夕陽行業,大市蕭條,企業關停並轉、人員分流,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新組建的上海報業集團年底宣布2014年《新聞晚報》休刊,這明顯是為了減少內部競爭。當初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創辦《新聞晚報》,就是針對《新民晚報》而來的。兩大集團合二為一后,《新聞晚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上海報業集團沒有詳細說明《新聞晚報》休刊后報紙刊號的去向問題。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國內新批報紙刊號被嚴格控制,成為奇貨可居的資源,即使報紙經營不下去,也不愁轉讓,因此,極少出現停刊讓刊號作廢的情況。

作為企業或事業機構的報紙,如今終於走向了迫不得已退出市場的道路。從事報紙新聞工作的個人,也必然會加入改行的潮流。

2013年8月7日,財經類報紙《21世紀經濟報道》創始人劉洲偉在微博上宣布,辭去21世紀傳媒執行總裁及相關職務,選擇二次創業,轉向新媒體。此事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進入新世紀,財經報紙成為中國報業的投資熱點,風起雲涌,各地創辦了很多財經報,形成了報業中一個新的板塊。

創辦財經類報紙是為滿足社會對財經類資訊需求、從而獲得投資回報的市場行為,北京、上海、廣州的幾份財經報都獲得了成功。但是,報人們可能沒想到,財經類報紙可能是報業的最后一塊蛋糕。分完這塊蛋糕,報業也就告別了暴利時代,轉入微利甚至虧損時代。

作為報人中經濟觀念較強的財經報老總,劉洲偉理智地判斷形勢、選擇了退出報業。此前雖也有財經報刊高管辭職創業的消息,但2013年劉洲偉的去職顯然不是簡單的個人事業發展問題。

在全國公務員報考升溫達到沸點的同時,報業中骨干精英流失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說明,即使是機關報,本質上也並不是黨政機關。報業要想留住優秀人才,除了改革,別無他路。

● 發行難閱讀更難

在中國,報刊發行曾被戲稱為“天下第一難”。今年報紙發行更是雪上加霜,難上加難。

2013年,全國報紙零售量急劇萎縮。有位記者在網上公布了對北京8個售報亭每天報紙銷量的一個調查:北京晚報10份,法制晚報7份,京華時報5份,新京報3-4份,南方周末3-5份。而在2005年,北京晚報200份,法制晚報120份,京華時報80份,新京報40份,南方周末30-50份。報亭經營者過去除了上交報刊零售公司的錢,每月還能賺幾千元,現在不上交了,也隻有1000多元的收入。

零售是市場化報紙的生命線,零售量銳減,對依賴廣告收入為生的市場化報紙來說是滅頂之災。龐大的人員隊伍開支,不斷上漲的紙張印刷成本,一旦不能得到發行市場與廣告市場的資金回流,結局隻能是破產。

2013年年底,新華社播發通稿,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嚴格規范黨報黨刊發行工作 嚴禁報刊違規發行的通知》。通過下發文件,嚴格禁止市場化報刊搭黨報黨刊的車攤派發行,這也是難治的痼疾。過去每到發行季節,相關部門都會重申類似要求,可很難令行禁止。

公款訂閱的報刊雖然發行到了訂戶手中,但通過紅頭文件與行政干預攤派下去的報刊,只是完成了發行環節,並不能得到實際的閱讀,很大程度上是形同虛設。

報刊的閱讀率比發行量更重要。對於吃皇糧靠紅頭文件來保發行的黨報來說,發行數字並不是問題,因為近幾年即使全世界人都知道紙媒已經日薄西山,卻仍然沒有影響各大報發行量連年穩中有升。因為一年一月甚至一天的訂數,在極端情況下都可以通過主觀努力達到目標。

對於黨報來說,真正的難點是閱讀量。雖然至今沒有一家報紙調查過自己報紙的真實閱讀情況,但公款訂閱的報刊很少有人讀,卻是不爭的事實。

● 產品亟需開發創新

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IT商情、互聯網、QQ、微博、淘寶等等,新技術新媒體層出不窮。甚至連《天涯》雜志這樣的地方文學刊物都創辦了天涯社區,成功改寫了文學創作的走向。相比之下,報業雖然獲得了國家財力的巨額支持,業績卻乏善可陳。中國傳媒市場創新的幾次重大機遇,報業都沒有抓住。

大都市汽車增長很快,停車位緊張,臨時在非停車位停靠,或者是堵佔通道停車,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最近北京出現了定位小汽車的印刷卡片廣告,上面印著“臨時停車、挪車電話”等信息,很實用,很便利,司機們收到了並不反感,會收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是紙質新產品的巧妙設計。

類似的產品開發與設計,卻與報紙無關,這反映出報業的市場敏感度遲鈍、效率低下。

2013年年底,中央下發文件,嚴禁公款印刷賀卡、挂歷,以杜絕浪費,這是“反四風”深入落實后的措施。對於紙媒來說,意味著潛在的商機:接受企事業單位乃至個人的委托,用廣告的形式隨報贈送賀卡或挂歷,既可滿足社會需要,又可開拓廣告收入來源。

報人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及產品。在網絡特別是移動通信如此發達便捷的今天,新聞資訊已是過剩冗余,而不是短缺飢渴。在這樣的媒體生態環境裡,還有相當多的報紙記者編輯,仍然把在網上早已傳播得沒了新意的新聞和評論,用寶貴的紙張印刷出來充數。

如今幾乎每份報紙都存在過時信息與炒冷飯的問題,就我閱讀所及,沒有一份報紙能夠做到全部稿件都是首發、獨家。事實上,即使是版面最多、信息量最大的報紙,也有至少百分之八九十的內容,是大家在廣播電視或電腦手機上已經看過的。

在目前的媒體生存條件下,減版將是大勢所趨。報人們需要重新調整價值觀,在採寫編發每篇稿件時都應評估一下,這值得用紙印出來嗎?

● 報業成貪腐重災區

盤點2013年全國公開通報的貪腐案件,有相當比例的涉案者是報業人士,僅2013年12月,就陸續傳來多地報人“出事”的消息。其中包括:山東大眾報業集團原副總經理兼齊魯晚報·生活日報社原社長梁洪文被檢察院立案查處﹔河北省廊坊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曾任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肖雙勝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被省紀委立案調查﹔北京青年報IT版主編熊熊因涉嫌受賄,被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批捕﹔京華時報汽車版主編楊開然涉賄被抓。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醒。

改革開放后,報業逐漸與市場接軌,不少報社進行了企業化改革,這促進了報業的經濟發展與市場繁榮,壯大了報業的經濟實力。但總體而言,作為企業的報社監管機制不健全,經營管理手段落后,主管單位基本上隻抓政治宣傳,不過問經營管理,因此,客觀上存在很多漏洞。再加上報紙的廣告與新聞宣傳界限不清晰,客觀上為尋租行為提供了空間,而有些報人認為法不責眾,把一些暗箱操作視為“民不舉官不究”的潛規則。可以說,國內報社極少有嚴格按照企業規范運作的,因此很難經受專業的審計與調查。

紀律與法律是高壓線,遵紀守法是全社會每個人的基本責任。在當前的形勢下,報紙工作者有必要加強法制教育,嚴於自律,防患於未然。

(作者: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經濟日報新聞研究部副主任)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