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集團“營改增”試點執行及惠及情況
1. 具體執行情況
解放集團在本次增值稅改革中涉及的主要業務是廣告收入,適用增值稅稅率為6%。
“營改增”后,較徹底解決了混合銷售中因成本不能明確劃分、營業稅項目收入要承擔一定比例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的問題,廣告收入的銷項稅額可以從企業的日常採購業務和服務性支出項目的進項稅額中抵扣。2012年解放集團同比減少進項稅轉出額約2700多萬元。
2. 營改增”對解放集團稅負的影響
2012年解放日報等廣告銷售收入和新聞報社的廣告銷售收入,若按原營業稅規定計算,則應納營業稅約1680萬元,“營改增”后實際繳納增值稅約168萬元,稅負減少了1512萬元。同比2011年實際繳納的營業稅2100萬元,稅負下降了92%。根據上述數據,由繳納增值稅派生的附加稅費相應減少了90%。
今年上半年,解放日報等廣告銷售收入和新聞報社的廣告銷售收入,與按原營業稅規定相比,稅負下降了約92%。
3.“營改增”給解放集團增加的收益
首先,相比“營改增”之前的納稅方式,稅負降低了,稅務成本減少了,對企業利潤的影響較有利,因“營改增”少交的各項流轉稅額就增加了利潤。
其次,減少了現金流的支出,降低了資金的運作成本,從而可加大其他方面的投入,推動集團報刊更好發展。現金支出的減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團廣告收入稅負較以往降低﹔二是通過向試點納稅人購買應稅服務的進項稅額可以得到抵扣的好處,應納的增值稅相應就能降低。如集團發生的一系列審計費、軟件開發服務費等購買應稅服務性支出,及時要求對方單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由此進項稅額可以留作抵扣,相應減少一定時期的稅負。
點滴思考
由於受世界經濟大環境影響以及新媒體沖擊,上海的報紙生存環境日趨惡化,主營收入普遍下降,尤其是廣告收入下降幅度較大。2013年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一是宏觀經濟增長適度放緩,不僅對傳統報業經濟產生不利,而且對集團多元發展所涉及的資本、文化產權、實業租售等市場產生影響﹔二是報業盈利能力繼續下滑,從數據來看,2012年全國報業廣告收入普遍快速下滑,集團母體廣告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已從2005年時的85%下降到2012年的35%,由此產生的利潤缺口必須由其他途徑得到彌補,報業經濟結構轉型速度必須與廣告下滑速度“賽跑”。
在此形勢下,財務人員應思考在報業轉型發展、調整戰略布局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是探索做強主報,系列報刊的差異化定位,從而穩定傳統業務收入﹔二是推進轉企改制,增強報刊活力,充分利用好轉企帶來的各項優惠政策,如解放集團准備利用《房地產時報》轉企機會,與上市公司原有的房產板塊結合,打造集房產廣告、房產營銷、房產宣傳於一體的新的產業鏈,充分發揮盈利項目的優勢,爭取獲得轉企帶來的政策優惠﹔三是隨著“營改增”的全面鋪開,涉及的行業增加,我們要充分考慮“營改增”對報業的影響,擴圍后郵電業納入對報業發行的影響、報業產業重組、上下游產品鏈的設計等等。如解放集團投資設立解放報業(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解放廣告公司一部分業務轉入新公司,從原來單純經營廣告業務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使之成為集廣告、企業品牌設計推廣、企業形象宣傳、會務設計等現代服務業於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充分享受“營改增”的優惠。公司與《解放日報》合作開展“尋找海派企業創新之魂”、“海派品牌創新”等活動,邀請社會各界為海派品牌創新發展獻計獻策。數十家海派品牌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就“如何培育上海的百年品牌”、“老品牌如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海派品牌發展需要怎樣社會輿論環境”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突出展示各大海派品牌故事、企業文化以及創新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四是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報業“寒冬”期,如何在轉型發展、調整布局過程中,利用財務人員掌握大量數據的優勢,充分發揮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做出專業分析和判斷,以期尋找報業新的發展機遇。
(作者:上海市報協計財委主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計財處原處長)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