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期

中國科技期刊在互聯網時期的發展轉變

國  榮,趙麗瑩,黃開顏?

2014年02月13日10: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與廣泛應用,正促使中國科技期刊發生著一系列轉變。稿件處理方式從紙質稿件編、修、郵局寄發等逐漸轉變為利用稿件採編系統或電子郵箱等網絡、數字化方式,提高了稿件的編修效率﹔重視並提升論文的關鍵詞、篇名等網絡檢索頻率較高項目的編修及質量,利於網絡檢索和提升傳播效果﹔出版方式從傳統印刷轉為以自建期刊網站、優先出版或開放存取等數字出版方式並存或單純網絡數字化出版,有效縮短了論文發排時滯﹔積極應對網絡出版引發的版權爭議,及時調整論文把關規范,保証各方利益﹔利用網絡的輿論監督及文獻不端檢索軟件等,杜絕刊發抄襲等低質量論文,提升論文的原創性和科學性﹔通過網絡的跨時空便利,探索利用海外華裔科學家或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國際間合作而建立廣泛的網站鏈接等多種途徑,推進中國科技期刊走向國際及提升影響力。

關鍵詞:數字出版﹔稿件採編系統﹔網絡監督﹔期刊推介﹔國際傳播

技術決定論者堅信傳播技術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文化和社會秩序的深刻改變[1]。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正沖擊著傳統媒體的許多方面。作為傳統媒體的一種,印刷版中國科技期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在許多環節進行了各種積極嘗試及措施以應對網絡的深刻影響,並正在發生著各種發展轉變。

一、對科技期刊傳統稿件處理的沖擊與發展轉變

中國科技期刊在網絡應用及普及前,對稿件的投稿、審稿、退修、編校等環節均在紙質稿件上進行,並通過郵局郵寄方式聯系,費時費力。

而在20世紀90年代末之后,網絡的運用逐漸推廣並在近十余年得到迅猛發展和普及,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技學術期刊稿件的處理方式也悄然而不斷發生改變。

在21世紀初,有期刊就開始嘗試通過網絡,利用發送電子郵件的方式,與作者、專家進行稿件的傳送,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稿件的處理時程﹔之后,逐漸出現專業的開發軟件公司,制作並推廣使用期刊網絡採編系統。

該系統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期刊門戶網站和期刊採編業務集成化信息平台,將在線投稿、查詢和在線審稿、流程監控等採編業務整合在一個系統平台上,以實現傳統平面期刊的數字化存儲、網絡化傳播和個性化利用的目標[2]。

目前採用稿件採編系統的期刊已較為普遍,這種方式易於實時查閱稿件處理進度,而且快捷、方便,提高了稿件採編流程的效率,有效縮短論文編審及發表時滯[3]。

二、對科技期刊編輯策略及傳統印刷出版方式的沖擊與發展轉變

互聯網不受地域、時間限制及方便快捷和可主動選擇等優點,正在深刻影響著科研工作者查閱文獻的方式,即不只是受限於傳統印刷版科技期刊獲取科研學術信息,而是充分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或各種專業數據庫,主動檢索並查閱所需內容。科技期刊編輯必須積極改進並提升編輯策略,以應對這種轉變。如對網絡檢索頻率較高的關鍵詞、篇名及摘要等正投入更多精力,編修中不斷提升其關注度,以便於科研工作者查找到相關單篇文獻,提升論文的傳播效果[4]。

同時,網絡普及也促使中國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發生著深刻轉變。由於網絡的即時快捷,可避免傳統印刷版科技期刊發排、印刷裝訂等過程延擱。為了使科研論文及時發布與傳播,現今中國科技期刊出版方式正處於印刷版期刊與數字出版並存的階段,並逐漸走向定量印刷或全部數字出版的未來。

目前,有些科技期刊在保存傳統印刷版期刊的同時,自建期刊網站,應用網絡即時發布論文,隨后再按期印刷出版。2007年,我國上網期刊已有6000余種[5,6]。也有利用網絡平台,建立網絡數字化期刊或論文發布平台。自20世紀末以來,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這種全新的學術論文傳播模式大規模興起,促進了學術期刊的網絡化發展,我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也取得長足發展[7-8]。如中國科研界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http:www.paper.edu.cn),即通過網絡即時發布來自不同作者和不同領域的電子版論文,並逐漸開始嘗試同時也出版紙質期刊。

此外,優先數字出版也是一種迅速發展並得到認可的科技期刊網絡化數字出版模式。這是以印刷版期刊錄用稿件為出版內容,先於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數字期刊。目前大多數期刊選用的優先出版模式是錄用並完成編修的經編輯定稿的稿件,一般以期或單篇論文為單位出版。目前,國際上許多著名學術期刊都有優先數字出版期刊,如Springer創辦了“Online First”, 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ce的“Express”, Elsevier的“InPress”﹔國內期刊大多採用中國知網平台進行優先出版。這種即時發行且靈活的出版方式,節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時間、排版印刷時間、郵發郵寄時間、圖書館編目上架時間,作品一般可以提前半年與讀者見面[9-12]。這些不同的網絡數字化出版方式,順應了科研工作者在網絡上查閱信息並閱讀的現狀,也便於利用互聯網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向讀者主動推薦、推送,有力促進了期刊論文影響力的提升。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