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輿論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政黨和政府管理職能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新聞輿論監督。本文研究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輿論監督理論以及其“度”的形成、發展、完善過程,結合當前新聞輿論監督進程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全媒體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充分認識新聞輿論監督的“度”以及在新聞輿論監督實踐中把握好輿論監督“度”的重要性,從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謹守新聞輿論監督的“度”的角度,對當前新聞工作者完成好新聞工作的責任和任務,履行好黨和國家、人民賦予或期許的新聞輿論監督的重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尺度﹔形成與發展
在我國,新聞輿論監督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是黨和政府管理職能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充分認識新聞輿論監督理論的形成、發展,在新聞實踐中把握好“度”,做到能夠幫忙不添亂,達到團結穩定鼓勁,促進工作的目的,對於從事新聞輿論監督的新聞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
一、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輿論”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中,指的是百姓的議論與意見。“監督”在《辭海》中的解釋是“監察督促”,包含監察、督促兩層意思,監察是要發現問題,督促是要解決問題。“新聞輿論監督”就是通過新聞媒介來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促使其解決的一種輿論監督方式。
郭鎮之在《輿論監督與西方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一文中指出“輿論監督”是中國新聞界創造的帶有中國特色的詞組,在西方的新聞媒介和大眾傳播文獻(主要是英美國家)中,沒有“輿論”(public opinion)和“監督”(supervision)這樣的固定搭配。
在我國,“輿論監督”作為一個獨立詞匯第一次出現在黨的文件中,是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中,也就是在這個報告裡,明確提出了新聞輿論監督的概念,要求“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新聞和宣傳工具,增強對政務和黨務活動的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支持群眾批評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反對官僚主義,同各種不正之風作斗爭。”從此以后,輿論監督一詞開始連續出現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
“輿論監督”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在我國被確定下來,是在2004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條例第八節專門將輿論監督列出,並對如何堅持新聞輿論監督作了明確規定。第三十三條、三十四條一方面要求要“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媒體要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明確提出 “新聞媒體應當堅持黨性原則,遵守新聞紀律和職業道德,把握輿論監督的正確導向,注重輿論監督的社會效果。”這也構成了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理論的基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姚偉先生在《媒體輿論監督與公民人身權保護》中認為我國《憲法》第41條和第27條中的相應條款,是對公民監督權的完整規定。而我國的新聞媒介屬於全體人民,人民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批評與建議,經過新聞媒介的表達得以集中和放大,才形成社會輿論,從而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發揮影響力,成為輿論監督。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