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2期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研究【3】

卞建軍 王 蓮

2014年02月13日14: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如何進行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劃

如何進一步開發報道新思路,更好彰顯電視新聞直播的魅力,達到電視媒體傳播效果的最佳化,這是電視人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1.要側重“現場”報道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新聞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將現場新聞事件發生的環境、進展和音響一起進行播報,如果以電話連線來代替現場報道的話,那就與廣播現場直播無異。而對於受眾而言,更期待看到的是現場的鏡頭畫面,所以,在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時要盡可能的讓主持人出鏡進行現場報道,讓觀眾了解更真實的現場。另外記者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新聞事件第一現場,挖掘其價值,讓現場報道主陣。如濰坊廣播電視台日播類新聞欄目名牌新聞欄目《直播濰坊》,自2010年7月20日正式啟用新聞微波車,實現了新聞事件的聲畫直播,在濰坊媒體中率先做到“觀眾看到的就是正在發生的”,真正做到現場直播報道。欄目始終秉承“您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宗旨,先后舉辦了“送百名學子免費回家”、“大學生暑期勤工儉學暨創業實踐活動”、“高考志願填報咨詢會”、“記者進社區”、“紅色中華,大型異地採訪”等大型現場直播報道,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美譽度。

2.還原事件真相

前蘇聯著名導演別梁耶夫說過:“在電視中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讓觀眾相信,他們看到的是真實的生活……不必把畫面‘舔得干干淨淨’,應該總是讓觀眾感到電視廣播節目就是生活的轉播” [7]。追求事實真相是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第一原則,受眾選擇觀看新聞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事實真相。《焦點訪談》之所以長久不衰,一直保持較穩定的收視群體,就是因為該節目“用事實說話”。

3.注意理性傳播

長期以來,媒體人一直將追求事實真相作為職業理想,並且努力尋找最原始的新聞素材,但是究竟怎麼去尋找真實與傳播的平衡點?2010年福建南平發生的“323”重大凶殺案,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讓人心有余悸,在南平實驗小學的校園裡,鄭明生,在短短55秒時間中連續砍殺13名小學生,造成8死5傷,一時間震驚全國。但是在新聞報道中,觀眾僅僅看到電腦模擬案發現場的畫面。假使記者們為了追求新聞的真實性而將那些殺人的殘忍現場畫面傳播出去,受害人家屬看到之后,會是一種什麼心情,在社會上會引發什麼效果。這樣的悲劇事件給我們敲響警鐘:媒體工作者不僅需要還原真相,更需要進行理性傳播。

4.主持人要提高綜合素質

現場報道就是主持人在新聞事件現場手持話筒將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向觀眾做手頭敘述,同時通過鏡頭展示現場動態和環境[8]。主持人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主導者,在新聞節目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主持人綜合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成敗。

為了達到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最優效果,這就要求主持人提升綜合素質,具備較硬的新聞敏感、專業素養、現場採訪技能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作為一名優秀現場直播主持人需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平時要多深入基層,深刻體驗生活,時刻保持新聞敏感,提升專業素養,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經驗來隨時應對現場報道中出現的問題﹔二是報道視角彰顯媒體人文關懷﹔三是做好新聞現場報道節目之后的總結,不斷積累經驗,找出不足,同時各資源的工作人員互相交流彼此探討,讓新聞現場報道更豐富傳遞受眾所需信息。例如《直播濰坊》新聞欄目,以“這個冬天您家冷嗎”的微小視角切入,深入住戶中,開展溫暖行動,記者用充滿人文關懷的報道視角,直接入戶調查,現場測溫,直面問責供熱企業,直接採訪用戶,捕捉供暖細節,真實、准確、及時地報道了供暖情況,體現了媒體的責任。

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媒體要勇於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拿起新聞現場直播這一有力武器,謹慎而創新,提升現場直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讓受眾看到新聞事件的真實面目。隨著電視新聞輿論環境的健康發展,相信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會有更好、更快的發展。

(作者簡介:王蓮,日照廣播電視台人力資源部編輯,主要從事編輯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羽君,王紀言,鐘大年.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中央電視台研究處課題組.現場直播:展示電視新聞魅力[N].中華新聞報,2003-04-16.

[3] 唐穎.論CNN國際新聞報道的策略[D].華中科技大學,2004.

[4] 岳崙.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J].才智,2010(25).

[5] 宋曉陽.全球化時代下日本電視新聞節目的特征[D].北京廣播學院,2003.

[6] 羅佳.電視新聞直播語言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

[7] 苗棣,范鐘離.電視文化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8] 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