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兩者融合的建議
《焦點訪談》欄目開創至今已十年,其收獲的不光是贊譽,還有對某些缺點和問題的批評。如新聞報道中普遍存在“說情面前敗下陣,評論變成桑拿按摩”[5]等,都讓普通群眾和上層領導不滿。
(一)拓展報道深度、加大評論力度
與普通的資訊類欄目相比,《焦點訪談》欄目的“深”理應體現在對新聞事件的挖掘。但是,它並非每一期都是既探討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又對其意義及影響進行揭示,進而預測其發展趨勢和運行規律。如《被吞噬的花季》,雖然有繁雜的材料,且在對材料的抉擇中具有較為鮮明的傾向性、思想性,但是卻未能將典型的新聞素材錘煉成主題深刻的報道,更沒有挖掘出新聞事件的真實本質。《焦點訪談》欄目特色源於批評。但近年來,欄目批評力度嚴重不足,應景選題逐年增加,選題缺乏針對性。就2013年5月63期的選題看,批評性的尤其是貶斥性批評的選題仍顯不足。如在這63期播出的節目中,就有很多節目雷同,內容空泛。無論從欄目定位還是從報道的深度廣度上考慮,都應改變此窘局,把真正關心百姓疾苦的選題拿上來,不要再作“應景文章”。比如對《有你才幸福》這部央視電視劇分析就是應景和宣傳的文章。另外,《焦點訪談》欄目作為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的拓展及延伸,在取材上要偏重對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的深層次剖析,以便觀眾對其有更深的理解﹔要通過對某些個案的翔實披露,以便對其它違法亂紀現象起到震懾,進而喚起人們與丑惡現象作斗爭的決心﹔要進一步開展“走轉改”的活動,有針對性解決社會突出矛盾,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提高主持人、記者的專業素養
第一,主持人轉向全能型。與其他類型的電視欄目不同,《焦點訪談》欄目中的主持人時刻都在介入欄目現場,他們的專業素養對欄目中觀點傳達及表述所帶來的影響已滲透到欄目的話語表達中。目前,它面臨的一大瓶頸就是缺乏全能型主持人。欄目中的主持人還停留在點題、串詞,然后總結欄目觀點的階段。其實,除此作用外,主持人更應與欄目中其他角色進行潛意識的交流,在欄目中既要引導話語的拓展及延伸又要對其出現的觀點進行理性的分析、綜合及提煉。因此,如要突破這一瓶頸,主持人應做出角色轉變:從傳統的單一的主持人角色逐漸向觀察員、評論員等全能型角色的方向發展。
第二,記者轉向評論記者。《焦點訪談》對新聞事件的時效性有著較高要求。這意味著欄目記者必須具備現場評論的專業素養。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直接採訪者,掌握了很多一手材料,對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也有著更為詳實的把握。所以他們更有發現問題,找到評論最佳點的優勢。可是《焦點訪談》欄目部分記者並沒有很好的利用此優勢,而是把自己局限於報道者的角色。
(三)聯合多種媒介手段
目前,《焦點訪談》仍然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在傳播范圍上的優勢來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例如,網絡上雖存有及時更新的欄目視頻及主要內容的文字,但這些在網絡對新聞事件的相關搜索上並不佔優勢,這也使得欄目的時效性及品牌影響力受到制約。因此,《焦點訪談》應加強欄目內容與網絡、手機電視等新媒體渠道的鏈接,從而進一步提高其品牌影響力。此外,在互動上,它也很少根據議題的需要,利用視頻連線、音頻連線等方式對網友的評論及網上跟帖進行理性分析、總結及提煉。為了拓寬報道的深度及強化評論的力度,它也應吸納來自不同媒介的意見表達群體,從傳統式的“意見引導”走向新型式的“意見整合”。
(作者簡介:吳琴,女,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龔立堂.新聞評論就是深度報道[J].新聞戰線,2009(10).
[2] 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 解維權.深度報道的特點和思路[J].新聞知識,1996(11).
[4] 胡文龍,秦珪,涂光晉.新聞評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 孫振軍.《焦點訪談》該振作了[J].人大建設,2004(1)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