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6期

央視“出彩人生”報道的出彩之處【3】

吳瑕

2014年02月24日14:38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二、“出彩人生”的報道策略

1.個案切入,以小見大

在報道手法上,“出彩人生”以個案為切入點,以小見大。點面結合,凸顯國家政策為個人夢想提供綠色通道,以個體為切口展現社會發展的橫斷面,在時空維度下透視國家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中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都可以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例如,節目在講述農企董事長盧國平的致富夢時,突出強調了國家連續五年出台的農業惠民政策以及2006年取消在中國具有2000年歷史的農業稅這一新聞背景,國家政策在他資金短缺時為其夢想提供了金鑰匙,使他堅定了在美麗家鄉當一輩子現代化“鐵杆農民”的信心。周樹強從小立志當火車司機,他的個人圓夢之路也見証了國家鐵路發展的軌跡,從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到高鐵,隨著中國鐵路建設的不斷發展,當他拿到駕照時,成為了中國第一批高鐵司機。這些報道由點入面,視野融合,用時代廣角記錄社會變遷,以人物特寫聚焦生命追求,突出了報道的內涵和高度,使之富有時代氣息和人情味。

2.新聞涵化,取材精妙

媒體通過對信息“把關”來構建新聞事實世界,新聞涵化是記者在尊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基礎上,寓觀點於選取的事實材料中,用事實說話,從而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把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這些大概念小而化之,通過選取恰當、形象的新聞素材進行具象媒體表達,就內容、技術、語言方面涵化主題,是創新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可行策略。

一是內容涵化。“出彩人生”獨具匠心地挖掘新聞事實中特殊的中國符號,用“中國風”升華主題。如致力於自主研發民族品牌、創新“紅旗夢”的中國汽車人李俊﹔勇攀珠穆朗瑪峰榮登海拔8844.43夢想之巔的女大學生陳晨﹔因為與熊貓“干兒子”結緣走上動植物保護之路的呂植﹔圓夢2008北京殘奧會、使盲人火炬手順利完成開幕式交接的中國導盲犬之父王靖宇。熊貓、紅旗、珠峰、2008,都是有特殊含義的中國符號,扎根於每個中國人的記憶中。同時“出彩人生”將敏銳的新聞觸角定位在“中國第一人”,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王澍,中國第一個普利茲克獎項(號稱“建筑業的諾貝爾獎”)得主,要將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變成現代都市的設計圖﹔郭川,歷時137天20小時后完成在海上不靠岸、不補給、不間斷、不候援的單人環球航行,在國際環球航行史冊上第一次刻下中國人的名字。這些取材以其鮮明的獨特性,強化新聞的意義,可以讓熒屏內外,心靈相通。

二是技術涵化。電視新聞利用畫面的敘事功能、豐富的鏡頭表現力涵化主題,通過調控鏡頭的距離和對事實的取舍讓圖像說話,是一種視覺說服策略。例如,《農民作家:一個犁筆雙耕的追夢人》在新聞敘事時,布滿皺紋握筆的手、充滿紅血絲的雙眼、墨水瓶、厚厚的手稿等一系列特寫鏡頭細膩地刻畫了一個為創作嘔心瀝血的作家形象。記者在解說他的自傳體小說《夢比星星多》時,畫面的敘事功能豐富了故事的內涵:夜深人靜,作家在昏暗的燈光下伏案寫作,鏡頭推遠,浩渺夜空,寥落星辰月如鉤,孤光一點照亮依稀可見的蔬菜大棚。用畫面說話,在自然景物的渲染下,報道活化了一個地道農民作家的本色,人物的神韻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大有言未盡處意無窮的效果。

三是語言涵化。電視以其清晰的聲畫邏輯傳播信息見長,電視新聞的語言涵化表現在新聞語態和新聞話語的運用上。新聞話語是附著言說者傳播動機和情感色彩的傾向性新聞語言,表現為傳播者在敘事過程中使用情態信息、意態信息等傳達言說意圖和對事實的評價。新聞主播在“出彩人生”專欄的語言運用上注重親和力,語氣輕鬆自然,語態溫和親切,面帶微笑。話語中對年輕的受訪者多以“小”字輩稱呼、對年長者以“老”字開頭,同時採納在群眾中有影響力的昵稱、雅號,如“援藏大哥”“冰蓋王子”“愚翁”等等,無形中表達了媒體立場。

3.百姓視角,故事表達

讓主旋律報道有親和力?鏡頭朝下是硬道理。“中國夢”隻有根植於民間土壤,才能落地開花,發榮滋長。平民化視角,深入基層採訪尋常百姓生活中的奮斗、變遷和期待,新聞才有源頭活水來。故事化是使電視新聞具備可視性和吸引力的有力武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彰顯人物性格的事實細節能使新聞更鮮活真實,富有戲劇性,提升觀眾心理期待。如《斷臂“鐵人”的綠色夢》中,鏡頭記錄了殘疾人蘭林金用臂彎夾住、胸脯頂著鋤頭耕種的艱難勞動畫面,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在家鄉兩千余畝的大山上種下了近千畝油茶和百畝苦竹。從開荒種樹、學開機動車、修蓄水池到建養豬場,一個殘疾人憑借頑強的意志力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帶給觀眾的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人物堅毅的性格溢於言表。《“鼓”舞人生》中殘疾人志願者廖智帶著假肢舞蹈,鼓勵受災病患走出人生陰霾。記者在講述她的人生變故時,呈現了從地震廢墟中挖出的女兒生前視頻。觀眾在了解每個身殘志堅的生命背后那些諱莫如深的傷痛時,心酸唏噓之余,是對生命的肅然起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運用情感策略,以情動人,無形中使得傳播效果事半功倍。

結語

重大主題報道創新要以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為前提,宏大敘事、教條灌輸已然式微。新聞是選擇的藝術,使“中國夢”產生直指人心的力量,源自於報道選題定調高瞻遠矚的向心力,民生視角縱觀時代風貌的洞察力,視聽元素展示故事內涵的感染力,將新聞價值與宣傳價值整合傳播,懷有受眾意識,才會奏響主旋律的報道,“出彩人生”才能大放光彩,贏得觀眾的青睞。電視新聞以內容為王,深度取勝,“中國夢”報道提升了電視新聞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使其傳播優勢擴大,是在泛娛樂化時代對新聞品質的堅守。踐行“走轉改”,共筑“中國夢”,是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的“高調”轉身,報道既要唯上,更要唯新、唯實,“中國夢”報道對提高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既是新的考驗,也是新的契機。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