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引進節目本土化的文化思考【3】

——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為例

蘇茜茜

2014年03月04日15:5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節目衍生出的文化符號的思考

《我是歌手》節目結束之后,產生了很多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代表著《我是歌手》節目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成為了《我是歌手》節目的一個個標簽。以后湖南衛視推出第二季、第三季的時候,這些文化符號會成為觀眾的關注點以及節目的看點,引發觀眾的期待。

1.“黃綺珊效應”。《我是歌手》讓所有參賽歌手都又火了一把,不過所有參賽選手中前后大眾認知度差異最大的當屬黃綺珊,很明顯《我是歌手》跟黃綺珊兩個名詞之間已經被建立起了緊密聯系,並且黃綺珊已經成為節目最具有代表性的選手,正是這種認知度的前后反差,比起冠軍更讓人記得黃綺珊這個名字跟她的代表作品。

2.故事。每一個歌者背后都有著一段段故事,《我是歌手》選擇的選手對象一般都是出道較久的、經歷了起起落落的歌手們,這些歌手們唱歌前的故事,不僅僅能讓聽眾更好的帶入音樂所構建的情景中,同時也讓歌手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一個個的故事加上動人的歌曲,成為節目的一個特色,觀眾需要的不止一副好歌喉,更需要的是唱出來的歌曲中能流露出的情感,故事也就成為《我是歌手》的一個很重要呈現的方面。在成功的塑造歌曲的同時每一個故事也會進入聽眾的耳朵裡,用故事來加強歌曲的記憶度跟內涵,成功拉攏聽眾的心。

3.觀眾作秀。觀眾作秀成為《我是歌手》節目每期都必會討論的部分。太過於夸張的表現反而讓觀眾脫離了歌曲本來已經完全闡述的意境,在韓國原版中捕捉的觀眾陶醉的鏡頭都沒有帶有特別夸張的表演成分,大多數只是閉眼、眼角泛淚、跟著附和歌詞、緊緊凝望歌手等等。觀眾帶有表演成分的作秀是為了讓屏幕前的觀眾更好的感受到歌曲所帶來的震撼,而過於夸張的那種振臂高呼、淚流不止等行為的反復出現,反而讓觀眾帶離了歌曲本身表達的意境。

四、總 結

傳播日漸積累形成文化,文化則通過歷史上可獲得的媒介得以記錄、保存與散布[1]。《我是歌手》是一檔成功的電視節目,從韓國到中國,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從韓國來到了中國,湖南衛視通過對於國內市場的正確把握,最終讓國內版的《我是歌手》大獲好評。這種跨文化之間的學習跟交流,對於文化的發展是有好處的。與此同時,電視節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必須引起注意。首先,觀眾的表演作秀已經成為節目的一個吐槽的點,如果說難以在歌曲的高潮很快速的在眾人之中捕捉到可以將情緒感染並影響屏幕前觀眾的臉龐,那麼找些人來“表演”這種秀也並不是一個會讓人詬病的方法。問題在於,過猶不及,所以在領悟歌曲內容之后進行略帶夸張式的表現較為穩妥。其次,不夠創新也是節目開播以來一直被提到,一味模仿拍攝手法與節目模式,並非節目發展的長久之計,中國版《我是歌手》需要加入創新的元素,比如評比方式跟表演方式都可以進行自己的創新,讓節目帶有獨特的一面,爭取讓節目跳脫出華人圈,吸引更多不同地區的受眾。(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丹麥)克勞斯•布萊恩•延森著.劉君譯.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娟,谷奎亮.電視媒體微博營銷之現狀考察[J].科技廣場,2012(8).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