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追風式道德審判,造成無謂恐慌
在微博事件中,人們就像參與集體活動一樣,圍觀著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節,同時也熱衷於對其進行道德評判,使這一事件在短時間內就形成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但瞬間的升溫並缺乏恆溫的熱點話題,總是隨著新事件的發生而被掩蓋。因此在道德審判的過程中,道德不再有積澱,對事件的認知、評斷都多多少少出現片面化。人們在微博中不斷地享受著這種“觀”之快感,無論是事件還是人物,在這種圍觀並且評論過程中,他們也在擔心自己是否有一天會被別人評判。於是,官二代、富二代、城管等群體,先后被博友們戴上了“道德和社會秩序威脅”的帽子,微博道德的恐慌就如同風向標一般,總在快速的變化[6]。
(三)圍觀中的免責優勢,使得虛擬世界中漠視道德責任
當微博能夠吸引大量網民關注的同時,群體的道德輿論或行動也不意味著絕對正確。在群體傳播中,個人網民總是試圖在進入群體網絡之時,將群體責任意識轉嫁或是分散給所有網絡成員,從而最大程度削減個人的責任感。這也就意味著當每個人都有責任時,也正是人人都無責任時代的到來。因為這是在善良的目的下,有人打著捍衛道德的旗幟,從事道德作惡,最終造成不道德行為的傷害。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在微博圍觀中沖動多反思少,熱情高責任意識不足。
四、微博圍觀現象之反思
公共領域中微博圍觀現象的發展得益於民主社會和媒介技術的不斷增強。當微博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市民記者”時,我們需要肯定的是微博的圍觀現象維護道德、推動正義的正面性,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所隱含的道德風險,我們也應當在反思中尋求其問題的解決之道。
(一)促進政務微博發展,加強與網名互動
政務微博,是在微博公共領域逐漸形成並發展的大背景下,順應趨勢而產生的。作為微博的一種具體分類,他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參與微博世界的討論,有利於打破以往限制公民言論自由的僵局,對我國民主政治空間的建構具有積極意義。而對於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來說,政務微博更加需要精心運作,做到及時更新與交流,用平和的態度與公眾溝通,不僅僅是簡單地對信息的復制與粘貼[7]。
1.快速、全面、有針對性的發布信息。一個謠言的產生,其事件的重要性,事件信息中的清晰程度,以及謠言傳播的強度和范圍,都是成正比的。因此對於虛假信息,更需要及時辟謠,提供官方准確信息。對於熱點事件中民眾存在的疑點,應該及時披露隨時關注,以防滋生謠言。在山西“6歲男童挖眼案”中,正是由於官方消息的不斷更新,及時報道事態的發展,才讓受眾看到了一個真實、全面的案件發展過程。2.加強溝通,鼓勵人們文明、理性上網。在面對大量熱點事件時,及時處理矛盾,維持社會的穩定,才能夠有助於微博世界的良性發展。在溝通與交流中增強官民的理解與信任,才能夠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以及提高公民的媒介倫理意識。3.培養主流微博“意見領袖”。當發生引起網民所共同關注的熱點圍觀事件時,一般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士、官員進駐微博,發布具有更加權威的言論,可以讓政府更加容易引導微博輿論朝健康方向發展,最終促成網絡環境的和諧健康。
上一頁 | 下一頁 |